庠,作为中国古代对学校的称谓,最早可追溯至五帝时期的“成均”及夏商时代的“序”“校”,其核心职能在于“明人伦”“化民成俗”,通过教育培养符合社会理想的人才,五行,即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,古人以五行的特性阐释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运行规律,认为世间万物皆可归入五行的相生相克体系中,将“庠”与“五行”结合,“庠五行”并非简单指代学校中的五种物质元素,而是以五行特性为框架,构建的一套涵盖教育理念、教学方法、师生关系、环境营造及育人目标的教育哲学体系,它强调教育应如五行般相生相济、动态平衡,最终实现“天人合一”的育人理想。
金在五行中具有“从革”的特性,意为刚正、肃穆、收敛、规范,引申为秩序与规则,庠序作为教育场所,首要任务便是建立明确的规则体系,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,古代庠序的“金”性体现在多个层面:其一为学规制度,如宋代白鹿洞书院的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,明确规定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的伦理准则,以及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的治学规范,通过刚性约束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;其二为考核制度,从汉代的“太学课试”到隋唐的“科举取士”,均以严格的考试选拔人才,如唐代科举的“贴经”“墨义”等科目,要求学生对经典原文精准记忆,体现金的“收敛”特性;其三为仪式规范,古代入学需行“束脩礼”,拜师需行“拜师礼”,日常需遵守“晨昏定省”的礼仪,通过庄重的仪式强化学生对规则的敬畏,这种“金”性教育并非压抑个性,而是通过外在秩序的建立,为内在品德的修养奠定基础,正如《礼记·学记》所言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”,规则如同刻刀,雕琢出符合社会需求的“君子人格”。
木在五行中具有“曲直”的特性,意为生长、舒展、条达、向上,引申为教育的启发性与学生的发展性,庠序的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成长,如同树木需要阳光雨露自然生长,学生的品德与智慧亦需通过启发引导而非强制灌输,古代教育家深谙此道,孔子提出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,强调教师应在学生“心求通而未得”“口欲言而未能”时予以点拨,如同园丁修剪枝叶,顺势引导而非强行扭曲;孟子主张“君子有教,则人皆可以尧舜”,认为教育应发掘每个人内在的“善端”,如树木的种子本身蕴含生长的潜能,教育只需提供适宜的环境即可,教学方法上,古代庠序注重“因材施教”,如孔子根据弟子的性格特点施教:对子路“闻过则喜”,对冉有“闻过则改”,对颜回“不迁怒,不贰过”,如同对不同习性的树木给予不同的养护方式;教学内容上,“六艺”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兼顾文与武、知与行,如同树木的根、干、枝、叶协调发展,让学生在全面成长中实现“直道而行”的理想人格,这种“木”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,强调教育的“生长性”,最终培养出如树木般“根深叶茂”“正直不阿”的栋梁之材。
水在五行中具有“润下”的特性,意为滋养、包容、渗透、向下,引申为教育的普惠性与关爱性,庠序作为育人之所,应如水般滋养万物,不分贵贱、一视同仁,古代“有教无类”的理念正是“水”性的体现,孔子打破“学在官府”的垄断,广收门徒,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”,无论贫富贵贱,只要愿意学习,皆可入学,如同水泽不分高低均能浸润;汉代太学设立“弟子员”制度,允许地方学子通过考核入京学习,扩大了教育覆盖面;宋代书院兴起后,更是通过“膏火银”(助学金)资助贫寒学子,确保“寒门亦能出贵子”,教育内容上,“水”性体现为知识的普及与渗透,古代庠序以“诗书礼乐”为核心,将高深的哲理转化为日常可感的生活实践,如《诗经》中的“风”诗多反映民间生活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化;师生关系上,教师如水般包容学生的不足,如《学记》所言“学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: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,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,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”,教师需了解学生的“心之莫同”,如水适应不同地形般给予针对性指导,这种“水”性教育强调教育的普惠性与包容性,让每个学生都能如水般在滋养中成长,最终实现“上善若水”的人格境界。
火在五行中具有“炎上”的特性,意为光明、温暖、向上、升腾,引申为教育的激励性与精神升华,庠序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,更要激发学生的道德追求与理想信念,如同火焰照亮前路,激励人向上攀登,古代庠序通过“圣贤教育”实现“火”性的升华,学校多供奉孔子像,以“立德立功立言”的圣贤为榜样,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强调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引导学生以圣贤为标杆,追求道德的完善;教学方法上,注重“情感激励”,如孟子以“舍生取义”激发学生的勇气,王阳明以“知行合一”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,如同火焰的热力推动人行动;考核评价上,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,更重视品德的提升,如汉代察举制中的“孝廉”“贤良方正”等科目,以道德品行作为选拔的核心标准,体现火的“光明”特性,庠序中的“乐教”也是“火”性的重要体现,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,如《礼记·乐记》所言“乐者,音之所由生也;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”,音乐如火焰般温暖人心,促进情感的升华与道德的内化,这种“火”性教育强调精神的激励与升华,让学生在理想的指引下,如火焰般燃烧自己,照亮他人,最终实现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人生追求。
土在五行中具有“稼穑”的特性,意为承载、孕育、包容、生化,引申为教育的基础性与全面性,庠序教育如同土地,是人才培养的基础,承载着知识、品德、能力的全面生长,古代庠序的“土”性首先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,如周代“六艺”教育,“礼”培养伦理规范,“乐”培养情感和谐,“射”培养身心协调,“御”培养实践能力,“书”培养文化素养,“数”培养逻辑思维,如同土地孕育万物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;其次体现在教育环境的包容性,学校如同土地,容纳不同性格、不同背景的学生,如宋代书院“坐论”“讲会”制度,允许师生自由辩论,思想碰撞,形成“百家争鸣”的学术氛围;再次体现在教育的基础性,庠序教育强调“基础扎实”,如古代蒙学教育以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为启蒙教材,通过识字、背书、习字奠定文化基础,如同土地为作物生长提供养分;最后体现在教育的稳定性,如土地承载万物般,庠序承载着文化的传承,从古代“学在官府”到近代新式学堂,学校始终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场所,确保文明的延续与发展,这种“土”性教育强调基础性与包容性,让学生在如土地般稳固而包容的环境中,扎下根基,全面发展,最终成为“厚德载物”的君子。
“庠五行”并非孤立的五个方面,而是相生相济的有机整体:金(规则)为木(生长)提供框架,木(生长)为水(滋养)提供生机,水(滋养)为火(激励)提供动力,火(激励)为土(基础)提供升华,土(基础)又为金(规则)提供根基,形成“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”的良性循环,古代庠序正是在这种五行动态平衡中实现育人目标:以金立规矩,以木启智慧,以水润心灵,以火激理想,以土育根基,最终培养出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的全面发展人才,这种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仍有深刻启示:教育既需要规则约束(金),也需要个性发展(木);既需要普惠包容(水),也需要精神激励(火);既需要知识传授(土),也需要品德培养(金),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“立德树人”的根本任务。
问:“庠五行”中的“火曰炎上”如何体现为教育中的激励作用?
答:“火曰炎上”的特性表现为光明、温暖、向上,在教育中对应激励与精神升华,古代庠序通过圣贤榜样(如孔子、孟子的事迹)、道德训诫(如“舍生取义”“知行合一”)以及情感共鸣(如“乐教”)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,书院教育中,教师常以“为天地立心”等理想激励学生,通过讲学、辩论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与道德追求,如同火焰照亮前路,推动学生不断向上攀登,实现从“知识学习”到“精神升华”的跨越。
问:在当代教育中,如何借鉴“庠五行”的平衡理念?
答:当代教育可从“庠五行”的平衡性中汲取智慧:一是“金”(规则)与“木”(生长)平衡,既要建立严格的学业规范,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,避免“唯分数论”;二是“水”(滋养)与“火”(激励)平衡,既要通过教育公平(如助学政策)保障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机会,也要通过榜样激励、理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;三是“土”(基础)与“金”(规则)平衡,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核心素养,也要通过品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,新课标强调“核心素养”,既重视知识技能(土),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(火),正是对五行平衡理念的当代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