茝,作为传统中医药中一味重要的药材,其名称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原名“白芷”,后世亦称“茞”“芳香”等,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,在中医理论体系中,药物的运用常与五行学说相结合,五行即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古人通过药物的气味、性味、归经及功效,将其归属于不同的五行属性,以阐释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规律,茝的五行属性以“金”为主,兼具“火”“土”之性,这一特性不仅体现了中药“天人相应”的整体观,也指导着其在临床中的配伍与应用。
茝的五行属性并非单一,而是基于其气味、性味、归经及功效的综合判断,核心在于“辛香走窜”与“温燥沉降”的特性,与“金”的肃杀、收敛、沉降特性高度契合,同时其温热之性又暗合“火”的温通,归经于脾胃、肺、大肠则体现“土”的运化与“金”的肃降。
五行中,“五臭”(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)对应五行,香”属土,但茝的气味以“辛香”为主,“辛”味在五行中属金,具有发散、行气、行血的作用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言“辛散”,指辛味能发散表邪、行气活血;而“香”气则能醒脾开胃,振奋脾胃运化功能,属土的“稼穑”特性,茝的“辛香”之性是“金”“土”二行的综合体现,以“金”为主,“土”为辅,既发散又运化,体现了“金能生土”的母子关系。
茝的性味为辛、温,辛味属金前文已述,“温”性在五行中属火,具有温通经脉、祛散寒邪的作用,茝的温性不燥烈,而是温和走窜,既能温中散寒(如治疗胃寒腹痛),又能温通鼻窍(如治疗鼻渊头痛),暗合“火”的“炎上”与“温通”之性,但这种“火”性并非壮火实热,而是“少火生气”的温和之火,与金的肃降相辅相成,形成“温通而不助火,沉降而不凝滞”的特点。
茝归胃、大肠、肺经,三经分别对应五行中的“土”(胃)、“金”(肺、大肠),肺属金,主气司呼吸,通调水道,主治节;胃属土,主受纳腐熟,为“后天之本”;大肠属金,主传导糟粕,与肺相表里,茝归经于此三经,既体现了其“金”的肃降特性(如降肺气、通大肠),又体现了“土”的运化功能(如醒脾和胃、燥湿健脾),是“金土相生”关系的典型药物。
基于“金主辛散,土主运化,火主温通”的五行特性,茝在临床中主要发挥祛风解表、燥湿止痛、通鼻窍、排脓等功效,其应用范围广泛,且常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进行配伍。
风邪为百病之长,常夹寒、夹湿侵袭肌表,肺主皮毛,属金,外感风邪首先犯肺,茝辛温发散,属金,能“辛散祛风”,治疗风寒感冒、头痛、眉棱骨痛等症,尤其善治“头面诸风”,因头为“诸阳之会”,金气肃降,能引药上行,直达病所,如《伤寒杂病论》中“川芎茶调散”配伍白芷,以辛散之品祛风解表,治疗风寒头痛,正是取“金行发散”之效。
湿邪困脾,脾属土,运化失职则湿浊内生;湿性重浊黏滞,阻滞气机,不通则痛,茝辛香温燥,能“燥湿健脾”(属土),又能“行气止痛”(属金),尤其善于治疗湿浊中焦所致的脘腹胀痛、呕吐泄泻,以及寒湿下注所致的带下、痛经等,如“平胃散”中配伍白芷,燥湿运脾,治疗湿阻脾胃;“完带汤”中用白芷,燥湿止带,治疗脾虚湿盛之带下,体现了“土得金而达”的五行关系。
肺开窍于鼻,属金,肺气失宣,鼻窍不通则鼻塞、流涕、嗅觉减退,茝归肺经,辛香走窜,能“宣通鼻窍”,为治疗鼻渊(鼻窦炎)、鼻塞的常用药,因其性温,尤宜于风寒或寒湿所致的鼻窍不利,如“苍耳子散”中配伍白芷、辛夷,以辛温之品宣通肺窍,散寒通鼻,正是取“金行宣发,温通开窍”之效。
痈肿疮疡多由热毒壅滞,气血不畅所致,脓液是热毒与气血搏结的产物,茝能“排脓止痛”,其性辛温,属金,既能“行气血”(推动脓液外出),又能“托毒生肌”(促进疮口愈合),常用于疮疡肿痛、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愈,如“仙方活命饮”中配伍白芷,以排脓消肿,治疗痈肿初起,体现了“金行收敛,托毒外出”的配伍思路。
在中医临床中,药物的配伍常遵循五行生克制化规律,以增强疗效或制约偏性,茝以“金”为主,兼具“火”“土”之性,其配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脾为肺之母,脾土虚弱可导致肺金不足,表现为气短、乏力、易感冒等,茝归脾、肺经,配伍健脾益气之品(如白术、茯苓,属土),可“培土生金”,既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(燥湿健脾),又助肺气宣发肃降(通鼻窍、止咳喘),如“参苏饮”中配伍白芷、人参、白术,治疗气虚外感,正是取“土生金”之意。
茝性温燥,长期或大量使用易耗伤阴液,尤其对于阴虚体质者,肺属金,肾属水,金水相生,配伍滋肾阴、润肺燥之品(如沙参、麦冬,属水),可制约其温燥,同时增强滋阴润肺之效,适用于燥伤肺阴、干咳少痰、鼻燥咽干等症,如“百合固金汤”中酌加白芷,配伍百合、麦冬,治疗燥咳咽干,体现“金水相生”的制约与协同。
若茝作为君药治疗寒湿重症,其温燥之性可能助热伤阴,此时可配伍寒凉之品(如黄芩、黄连,属火),以“寒热平调”,既保留其温通散寒之效,又制约过热之性,如治疗寒湿痹痛,配伍桂枝(属火)与黄芩(属火),形成“辛温散寒+苦寒清热”的配伍,避免温燥伤阴。
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,茝(白芷)主要含香豆素类挥发油(如欧前素)、香豆素苷、黄酮类等成分,具有解热、镇痛、抗炎、抗菌、扩张血管等作用,这些作用与其传统五行功效高度契合,其挥发油的“辛香”成分能刺激呼吸道黏膜,促进分泌,对应“通鼻窍”(金);香豆素类的“温通”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对应“温经止痛”(火);其“燥湿”作用与抗炎、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相关(土),现代临床中,茝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、鼻炎、关节炎、消化系统疾病等,其五行属性为中西医结合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为更直观展示茝的五行属性与特性,现将对应关系归纳如下:
五行类别 | 对应特性 | 茝的具体体现 |
---|---|---|
金 | 辛散、肃降、收敛 | 气味辛香,辛味属金,能发散风寒、通鼻窍;归肺经,肺主气,司呼吸,金主肃降,助肺气宣发肃降 |
火 | 温热、温通 | 性温,温性属火,能温通经脉,祛寒止痛;温性助阳,推动气血运行,促进脓液排出 |
土 | 甘缓、运化、燥湿 | 归胃、大肠经,土主运化,能燥湿健脾,助脾胃运化水湿;辛香醒脾,促进食欲,治疗湿阻中焦 |
木 | 酸收、条达 | (间接相关)祛风解表,风属木,白芷辛温发散,疏风解表,间接条达肝气(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) |
水 | 咸软、润下 | (间接相关)根入药,根属阴,能滋阴润燥(但白芷燥湿为主,需配伍滋阴药制约,体现金水相生) |
Q1:为何说茝的五行属性以“金”为主,而非其他?
A1:茝的五行属性以“金”为主,主要基于其核心特性与“金”行的对应关系:其一,气味“辛”,辛味属金,具有发散、行气的作用,如《素问》言“辛散”,而金行主肃杀、收敛,其“辛散”特性是通过发散邪气来恢复肺气的肃降功能;其二,归肺经,肺属金,为“娇脏”,主皮毛、司呼吸,茝善治头面诸疾(如头痛、鼻塞)及肺系疾病(如感冒、咳嗽),正是通过调理肺金功能发挥作用;其三,功效中的“通鼻窍”“排脓”等,体现了金的“宣发与肃降”特性,如肺气宣发则鼻窍通,肃降则脓液排出,虽然其性温(属火)、归脾胃(属土),但“辛”味与归肺经是其最核心的属性,故以“金”为主。
Q2:在五行理论指导下,茝如何配伍治疗“鼻渊”(鼻窦炎)?
A2:鼻渊多因肺气失宣、寒湿或热毒蕴结鼻窍所致,治疗需遵循“宣通鼻窍、散寒除湿、清热解毒”的原则,根据五行理论,肺属金,开窍于鼻,故以“金”行药物(茝)为主,宣通肺窍;脾属土,生肺金,若脾虚湿盛,需配伍“土”行药物(如白术、茯苓)健脾祛湿,培土生金;若热毒壅盛,需配伍“火”行寒凉药(如黄芩、连翘)清热解毒,佐制茝的温燥之性,例如经典方剂“苍耳子散”,以苍耳子(辛温,归肺经,通鼻窍)为君,臣以白芷(辛温,宣肺通窍),佐以辛夷(辛温,散风寒)、薄荷(辛凉,清利头目),全方“辛温散寒+辛凉清热”,既宣通鼻窍(金),又兼顾热毒(火),体现“金火制约”的配伍思路,是五行理论指导临床应用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