蜜蜂的名称体系复杂,涵盖科学分类、民间俗称、功能角色等多个维度,既体现生物多样性,也反映人类与蜜蜂的互动历史,从全球范围看,蜜蜂超万种,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类虽占少数,但其名称却丰富多元,以下从科学分类、功能角色、地方俗称等角度梳理蜜蜂的名称大全。
蜜蜂的学名采用拉丁文,遵循“属名+种加词”的命名法则,而俗称则因地域、用途或特征演变而来,以下是主要饲养蜂种及野生蜂种的名称对照:
中文名 | 学名 | 俗称/别称 | 特征与分布 |
---|---|---|---|
中华蜜蜂 | Apis cerana Fabricius | 中蜂、山蜂、土蜂 | 中国特有,适应性强,善利用零星蜜源 |
意大利蜜蜂 | Apis mellifera Linnaeus | 意蜂、西蜂、洋蜂 | 原产欧洲,产蜜量高,全球广泛饲养 |
卡尼鄂拉蜂 | Apis mellifera carnica Pollmann | 卡蜂、喀蜂 | 原产阿尔卑斯山,耐寒,产浆优质 |
欧洲黑蜂 | Apis mellifera mellifera Linnaeus | 黑蜂、欧黑蜂 | 原产欧洲,抗寒性强,但性格暴躁 |
高加索蜂 | Apis mellifera caucasica Gorbatchev | 高蜂、高加索黑蜂 | 原产高加索地区,越冬能力突出 |
沙巴蜂 | Apis koschevnikovi | 沙巴蜂、红头蜂 | 东南亚热带,蜂胶产量高 |
小蜜蜂 | Micrapis florea | 小蜜蜂、 dwarf honey bee | 东南亚及南亚,体型最小(体长7-8mm) |
大蜜蜂 | Apis dorsata | 大蜜蜂、 rock bee | 南亚东南亚,巢穴暴露于高处,体型大(17-20mm) |
无刺蜂 | Meliponini spp. | 无刺蜂、 melipona | 热带地区,无螫针,产蜜量低但珍贵 |
蜜蜂是社会性昆虫,不同个体因分工不同,名称也各异,主要分为“三型蜂”:
蜜蜂发育阶段还有“幼虫”(卵孵化后未蛹化的幼体)、“蛹”(幼虫化蛹后的阶段)、“成蜂”(羽化后的成虫)等名称,用于描述不同生长状态。
蜜蜂的功能与生态价值也衍生出特定名称,常见于农业、生态研究等领域:
我国地域辽阔,不同地区对蜜蜂的俗称带有鲜明地方特色,多源于习性、外观或文化关联:
Q1:蜜蜂的中文名和学名有什么区别?
A:中文名是民间或日常使用的名称,通俗易记,可能因地区、文化差异存在多个俗称(如“中蜂”“土蜂”均指中华蜜蜂);学名是国际通用的拉丁文学名,由“属名+种加词”构成(如Apis cerana),具有唯一性和科学性,用于精确分类和学术研究,避免混淆。
Q2:为什么蜜蜂有“小蜜蜂”和“大蜜蜂”的称呼?二者有何区别?
A:“小蜜蜂”和“大蜜蜂”是根据体型大小对特定蜂种的俗称。“小蜜蜂”(Micrapis florea)体型极小,体长仅7-8毫米,巢穴多建于草茎或小树枝上,适应热带干旱环境;“大蜜蜂”(Apis dorsata)体型较大,体长17-20毫米,巢穴暴露于高崖或大树上,性凶猛,主要分布在南亚、东南亚的热带雨林,二者因体型、筑巢习性的显著差异被民间区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