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饮料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智慧、地域特色与审美情趣,从先秦时期的天然萃取到唐宋的工艺革新,再到明清的融合创新,古代饮料种类繁多,既有解渴的日常饮品,也有兼具药用与社交功能的特色佳酿,以下按类别梳理部分古代饮料名称,并附其背景与特点。
茶饮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从药用、食用到饮品的转变,历代茶名多与产地、工艺、文化相关。
名称 | 朝代/地域 | 原料/特点 |
---|---|---|
顾渚紫笋 | 唐代 | 产于湖州顾渚山,芽头呈紫色,形似笋尖,为唐代贡茶,陆羽《茶经》赞其“芳香甘冽”。 |
龙团凤饼 | 宋代 | 北苑贡茶,茶饼印有龙凤纹,用模压制,茶汤鲜醇,苏轼诗中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与饴”或指此类。 |
六安茶 | 明代 | 产于安徽六安,未经发酵的绿茶,被誉为“茶中珍品”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载其“清头目,醒昏睡”。 |
普洱茶 | 清代 |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后发酵而成,分生普、熟普,清代作为贡茶,远销边疆与海外。 |
福建建茶 | 宋代 | 产于建安(今福建建瓯),有“北苑龙团”“凤饼”等细分,因工艺精湛成为宋代茶饮主流。 |
古代酒饮以谷物酒、果酒为主,部分药酒兼具养生功能,酒名多与原料、工艺或寓意相关。
名称 | 朝代/地域 | 原料/特点 |
---|---|---|
醴 | 商周 | 用黍米发酵的甜酒,酒精度低,口感清甜,《诗经·小雅》有“醴酒”记载,为早期祭祀用酒。 |
柏酒 | 汉代 | 以柏叶浸泡的酒,古人认为柏叶有辟邪功效,春节饮用“柏酒”寓意吉祥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载“正月一日……进柏酒”。 |
兰生酒 | 唐代 | 宫廷御酒,用兰花浸泡的美酒,香气清雅,李白《对酒忆贺监》诗“长安一相见,便绌金兰生”或指此酒。 |
流香酒 | 宋代 | 产于广东,以荔枝、龙眼等水果发酵的果酒,酒液澄澈,香气浓郁,《东京梦华录》载其为“南珍佳酿”。 |
女儿红 | 明代 | 江南习俗,女儿出生时埋藏一坛黄酒,出嫁时取出,酒色琥珀,醇厚绵甜,象征祝福与纪念。 |
五加皮酒 | 清代 | 以中药五加皮浸泡的药酒,具有祛风湿、强筋骨功效,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载其“祛风辟寒,胜于他酒”。 |
乳饮主要源于北方游牧民族,以牛、羊、马乳为原料,既有发酵乳酒,也有与茶、香料混合的饮品。
名称 | 朝代/地域 | 原料/特点 |
---|---|---|
马奶酒(忽迷思) | 元代 | 蒙古族传统饮品,将马乳发酵制成,口感酸甜,酒精度低,《蒙古秘史》载其“蒙古人马乳所造之酒,味微酸,饮之可醉”。 |
酥油茶 | 唐代至今 | 藏族特色,用酥油、砖茶、盐打制而成,热量高,适合高寒地区,《新唐书·吐蕃传》载其“俗重酪,与茶为饮”。 |
马奶子酒 | 清代 | 新疆地区用马乳发酵的乳酒,比马奶酒酒精度稍高,《西域闻见录》载其“味极甘香,能御寒”。 |
酪 | 魏晋 | 牛羊乳发酵制成的半固态饮品,北魏《齐民要术》详细记载了“作酪法”,为中原地区常见乳饮。 |
汤饮多为热饮,以谷物、水果、草药为原料,兼具解渴与养生功能;花果饮则取天然花果之香,清新爽口。
名称 | 朝代/地域 | 原料/特点 |
---|---|---|
五色汤 | 汉代 | 用五种不同颜色的谷物或水果(如赤豆、黄豆、绿豆、黑豆、白豆)熬制的汤,象征五行,用于祭祀或养生。 |
桂汤 | 唐代 | 以桂皮、糖、生姜等熬制的热饮,香气浓郁,王建《宫词》有“黄金盒里盛新桂,红烛台前点旧酥”描写宫廷桂汤。 |
甘菊汤 | 宋代 | 用甘菊花、蜂蜜、冰糖熬制的饮品,具有清热明目功效,《梦粱录》载南宋临安茶坊售卖“甘菊汤、椰子酒”。 |
酸梅汤 | 清代 | 用乌梅、山楂、桂花、冰糖熬制,酸甜开胃,成为夏季解暑佳饮,《红楼梦》中提及“酸梅汤”是贾府常备饮品。 |
杏酪 | 魏晋 | 杏仁磨浆后加入糖、蜂蜜制成的饮品,《齐民要术》载“杏仁酪”做法,为贵族喜爱的夏季冷饮。 |
古代文人雅士喜将香料、药材与茶、酒结合,创造出兼具风味与意境的香饮,体现了“医食同源”的理念。
名称 | 朝代/地域 | 原料/特点 |
---|---|---|
香饮子 | 唐代 | 以丁香、豆蔻、桂花等香料与茶、热水混合的饮品,唐代宫廷流行,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载“贵妃院中,乐工赐香饮子”。 |
沉汤 | 宋代 | 将沉香片投入热水中浸泡,香气清幽,为文人雅士的清饮,《东京梦华录》载茶坊售卖“沉汤、雪水”。 |
玉浆 | 元代 | 以蜂蜜、牛奶、茶、沉香等混合的饮品,色如白玉,口感醇厚,《饮膳正要》载其“补五脏,悦颜色”。 |
杏仁茶 | 清代 | 杏仁磨浆后加入桂花、冰糖,口感细腻,江南地区常见,《随园食单》称其“杏酪为上,茶次之”。 |
古代饮料不仅是解渴之物,更是历史的见证:从商周的“醴”到唐宋的“茶饼”,从游牧民族的“马奶酒”到宫廷的“香饮子”,每一种饮料都凝聚着古人对自然的利用、对工艺的探索,以及对生活的热爱,这些饮品名称背后,藏着地域的风土、朝代的更迭,以及人类饮食文化不断演进的轨迹。
Q1:古代平民日常能喝到哪些饮料?
A:古代平民的饮料以天然、低成本为主,主要包括:①天然果汁,如直接榨取的梨汁、杏汁、葡萄汁(北方常见);②汤饮,如用米、豆熬制的“粥水”或“豆汤”,夏季加入冰块(古代“冰窖”储冰)即为冷饮;③简单发酵饮料,如农家自制的“米酒”(醪糟)、“酸梅汤”(用乌梅、糖熬制);④茶饮,唐代后饮茶普及,平民多喝粗茶、散茶,宋代有“点茶”但平民更重实用,总体而言,平民饮料以解渴、充饥为主,较少涉及复杂工艺或珍贵原料。
Q2:古代“饮料”与“汤药”如何区分?
A:古代“医食同源”,许多饮料兼具药用功能,区分主要在于“目的”与“配方浓度”:①目的不同:饮料以解渴、提神、社交为主,如茶、酒、酸梅汤;汤药则以治疗疾病为主,需遵医嘱配伍,如“五加皮酒”若作为药酒,需严格控制药材比例与饮用时长。②配方浓度:饮料中草药/香料用量较少,口感以甘、甜、香为主;汤药则根据药性调整浓度,可能带苦味,如“桂枝汤”虽为汤剂,但若减量加糖,可作日常调理饮料。③文化属性:饮料更多融入饮食礼仪与生活习俗,如唐代“兰生酒”用于宫廷宴饮;汤药则属于医疗范畴,有严格的“君臣佐使”配伍原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