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女装名称承载着千年的服饰文化与审美变迁,从先秦的深衣到明清的旗装,每一款名称都对应着独特的形制、材质与穿着场景,这些名称不仅是对服饰的描述,更是古代社会礼仪、阶层与生活方式的缩影,以下从朝代与形制两个维度,梳理古代女装的常见名称及其特点,展现服饰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先秦时期女装以“深衣”为核心,名称多体现形制特点,如“曲裾深衣”(衣襟绕身多层,呈曲状)、“直裾深衣”(衣襟直通下摆,简洁大方),汉代女装在深衣基础上发展出“襦裙”,上衣称“襦”(短衣,袖口窄小),下裳称“裙”(多幅布料拼接,呈喇叭状),常见“交领襦裙”“直领襦裙”等,贵族女子还会搭配“披帛”(长条形巾帛,缠绕于臂间)。
受玄学影响,女装追求“清瘦飘逸”,名称多体现飘逸感,如“大袖衫”(袖口宽大如垂云,材质多为纱、罗)、“襦裙”(上衣变短,裙腰升高,称“高腰襦裙”),搭配“帔子”(类似披帛,但更宽大),贵族女子流行“杂裾垂髾服”(裙摆缀有飘带,行走时如燕飞舞)。
唐代女装华丽开放,名称兼具写实与诗意。“齐胸襦裙”为典型代表,裙腰系于胸部,下裙宽大,如“花裙”“石榴裙”(红色裙装,象征热情);“诃子裙”以内抹胸“诃子”固定胸部,外穿短襦,裙摆高系至胸下;“披帛”发展为“霞帔”(绣有云纹的长帛,一端固定于肩部,另一端垂落),成为礼服标配;此外还有“半臂”(短袖上衣,外套于襦外)、“高腰襦裙”“大袖衫”等,日常便服称“衫裙”(上衣为“衫”,宽松舒适)。
宋代女装崇尚淡雅,名称多体现简约与实用。“褙子”最具代表性,为直身对襟长衫,袖口宽窄适中,领缘、袖口镶边,称“直领褙子”“交领褙子”;“襦袄”为冬季常服,上衣为“襦”或“袄”(夹棉或加皮),下穿“裤裙”(裙内着裤,便于活动);抹胸称“抹胸”,外穿“诃子”,搭配“宋裤”(宽松长裤,裤脚收束);礼服称“大衫霞帔”,裙摆加“褶裥”(细密褶皱,增强垂坠感)。
元代女装融合蒙古与汉文化,名称兼具民族特色。“质孙服”(一色衣,短袖、紧身,便于骑射)为贵族常服;汉族女子延续“袄裙”,上衣称“袄”(交领、右衽,袖窄或宽,称“琵琶袖”),下裙称“马面裙”(前后有“马面”(平直面),两侧为褶裥,称“褶裙”);“比甲”(无袖无领,对襟或左衽,长至膝下,源于蒙古服饰)为流行外套,明代礼服“翟衣”(绣有雉纹的黑色衣裳,皇后、命妇穿着)、“大衫霞帔”(霞帔绣龙凤,缀玉坠),常服“衫裙”“襦裙”更普及。
清代女装以“旗装”为核心,名称体现满族特色。“旗袍”(早期为宽大直身,圆领、右衽,袖口宽大,称“大襟旗袍”)、“氅衣”(旗袍外罩,对襟、无袖,领缘、袖口镶宽边)、“坎肩”(无袖上衣,称“一字襟坎肩”“琵琶襟坎肩”);下装“马面裙”演变为“百褶裙”(褶裥细密,称“鱼鳞裙”“凤尾裙”);礼服“朝袍”(绣纹龙蟒,分冬夏,配“朝裙”“朝珠”);便服“衬衣”(圆领、右衽,袖端加“箭袖”(马蹄袖))。
除朝代差异外,女装还可按“上衣下裳”“外罩”“配饰”等形制分类,名称更直观体现结构:
这些名称不仅是服饰的“代号”,更藏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:“襦”强调上衣短小,“裾”指衣襟,“褙”体现外套的遮蔽功能,“霞帔”以云霞纹样象征尊贵,从“曲裾”的庄重到“齐胸襦裙”的华美,再到“旗袍”的雅致,名称的演变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与社会风貌。
Q1:古代女装名称中的“襦”“褙”“裾”分别指什么部位?
A:“襦”指古代短上衣,长度通常至腰部或髋部,是汉唐时期女装的核心上衣,如“襦裙”即短衣配长裙;“褙”指外套或罩衫,多为直身、对襟,袖口宽窄适中,如“褙子”是宋代至明代常见的女装外罩;“裾”指衣襟,也泛指衣服的下摆,如“曲裾”指衣襟绕身多层,形成曲状下摆,“直裾”则指衣襟直通下摆,无缠绕。
Q2:如何通过服装名称区分古代女装的穿着场合?
A:古代女装名称常通过“材质”“纹饰”“形制”暗示场合,礼服名称多含“礼”“朝”“翟”等字,如“翟衣”(皇后命妇礼服)、“朝袍”(朝会礼服),纹饰多为龙凤、禽鸟,材质用锦、缎,工艺繁复;常服名称多简洁,如“襦裙”“衫裙”,材质用纱、罗,纹饰清淡,适合日常;婚服名称多含“霞帔”“大红”,如“大衫霞帔”(明代婚服),颜色鲜艳,象征喜庆;劳作便服名称多体现实用性,如“裤裙”(裙内着裤,便于活动)、“短襦袄”(袖口收紧,便于劳作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