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,五官与脏腑通过经络相连,功能上相互配合,而五行学说则通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关系,阐释目与脏腑的功能联系及病理变化,目虽为五官之一,但其功能依赖于五脏精气的充养,而五脏分属五行,故目的生理、病理变化可从五行角度进行系统解读。
在五行配属中,肝属木,目为肝之窍,这一关系是目与五行理论的核心,肝主疏泄,喜条达而恶抑郁,具有调畅气机、藏血濡养筋目的功能,肝的经络“连目系”,即肝的经脉直接与眼部相连,肝血、肝阴通过经络上荣于目,才能维持目的正常视觉功能,正如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所言:“东方青色,入通于肝,开窍于目,藏精于肝。”肝血充足,则目光炯炯、视物清晰;肝血亏虚,则目失所养,出现两目干涩、视物模糊、夜盲等症状;肝气郁结,气机不畅,可能导致目胀、目痛,甚至引发青光眼等疾病;肝火上炎,循经上攻,则目赤肿痛、迎风流泪,肝木的状态直接影响目的功能,中医眼科“从肝论治”的理论即源于此。
除肝木外,心、脾、肺、肾四脏亦通过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与目密切相连,共同构成目的功能基础。
心属火,主血脉,其华在面,心经“系目系”,心血可通过经络上输于目,目之视物功能依赖心血的濡养,心火旺盛,则心血充足,目光有神;心血不足,则目失所养,出现两目干涩、面色无华、心悸失眠等症;心火上炎,可致目赤肿痛、口舌生疮,五行中,木生火,肝木为心火之母,肝血充足可化生心血,故“肝血虚”常与“心血虚”并存,共同导致目疾。
脾属土,主运化,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经“连目系”,脾气健运,则气血生化有源,目得濡养;脾虚则气血不足,目失所养,可见眼睑下垂、眼睑浮肿、视物疲劳,甚至视网膜出血等,五行中,火生土,心火为脾土之母,心阳温煦脾土,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正常;土克水,脾土可制约肾水泛滥,防止水湿上泛于目(如眼睑水肿)。
肺属金,主气,司呼吸,具有宣发肃降功能,肺气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和气血布散于目,维持目表的湿润与功能;肺气不足,则推动无力,目失温煦,可能出现目干涩、视物模糊、易疲劳等症,五行中,土生金,脾土为肺金之母,脾气健运则肺气充足;金生水,肺金为肾水之母,肺阴可滋养肾阴,间接影响目的濡养。
肾属水,藏精,主骨生髓,瞳神(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瞳孔)属肾,肾精充足,则髓海充盈,目光敏锐;肾精亏虚,则目暗不明、视物昏花、瞳神散大,甚至出现白内障、青光眼等退行性病变,五行中,金生水,肺金为肾水之母,肺阴不足可累及肾阴;水生木,肾水为肝木之母,肾精可化生肝血,故“滋肾水”常作为“养肝血”的基础治法。
五行之间需维持动态平衡,若某一脏腑功能失调(五行失衡),通过生克制化关系可累及其他脏腑,进而引发眼部疾病,以下为五行失衡与眼部症状的对应关系(见表):
五行 | 对应脏腑 | 失衡类型 | 病机 | 眼部表现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木 | 肝 | 肝火上炎 | 肝火循经上攻 | 目赤肿痛、畏光流泪、眼角分泌物增多 |
肝血不足 | 目失濡养 | 两目干涩、视物模糊、夜盲、眼睑苍白 | ||
肝气郁结 | 气机不畅 | 目胀、目痛、视疲劳、眼前黑影飘动 | ||
火 | 心 | 心火上炎 | 心火循经上扰 | 目赤、眦(眼角)红肿、口舌生疮 |
心血虚 | 血不养目 | 目干涩、视物疲劳、心悸失眠 | ||
土 | 脾 | 脾气虚 | 气血生化不足 | 眼睑下垂、浮肿、视物模糊、眼底出血 |
脾虚湿困 | 水湿上泛 | 眼睑水肿、眼屎增多、视物昏蒙 | ||
金 | 肺 | 肺气虚 | 宣发无力 | 目干涩、易疲劳、白睛(眼白)干燥 |
肺阴不足 | 津液亏耗 | 目睛干涩、视物模糊、白睛隐隐淡红 | ||
水 | 肾 | 肾精不足 | 瞳神失养 | 视物昏花、瞳神散大、眼前飞蚊症 |
肾阳虚 | 温煦失职 | 目冷畏光、眼睑晦暗、视物模糊 |
基于目与五行的关系,眼部调理需遵循“实则泻其子,虚则补其母”的五行生克规律,结合脏腑功能进行整体调节。
Q1:眼睛干涩在五行中主要与哪些脏腑相关?如何调理?
A1:眼睛干涩主要与肝血不足(木虚)、肺阴亏虚(金虚)、肾精不足(水虚)相关,肝血不足致目失濡养,肺阴亏虚则津液不能上润,肾精不足则髓海不充、目失精养,调理需分型论治:肝血不足者用枸杞、桑葚、当归养血明目;肺阴亏虚者用沙参、麦冬、玉竹润肺生津;肾精不足者用枸杞、黑芝麻、菟丝子补肾填精,日常可饮用枸杞菊花茶(养肝阴)、百合银耳羹(润肺阴),避免长时间用眼和熬夜。
Q2:中医常说“肝开窍于目”,是否意味着所有眼部问题都责之于肝?
A2:并非所有眼部问题都责之于肝。“肝开窍于目”强调肝与目的直接关联,但目功能还依赖心、脾、肺、肾四脏的协同作用,眼睑下垂多与脾虚(土虚)相关,视物模糊可能与肾精不足(水虚)有关,目赤肿痛虽多见于肝火(木实),但心火上炎(火实)也可导致,中医强调“整体观念”,需结合眼部症状与全身表现(如是否伴随乏力、心悸、腰膝酸软等),通过五行生克关系综合判断病位,而非单纯归咎于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