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润五行”是中医理论中关于机体津液代谢与滋润功能的系统性阐述,其核心在于以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为框架,阐释五脏协同维持机体“润”的动态平衡,这里的“润”不仅指外在的皮肤、黏膜滋润,更涵盖内在脏腑、官窍、经络的濡养,以及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,若五行协调,则机体润泽康健;若某一行失衡,则易出现干燥、津亏或水湿停滞等“润”的异常,以下从五行特性、脏腑功能、病理表现及调理方法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。

五行各自的润之特性与脏腑功能
中医认为,五行的特性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,每一行都通过独特的生理作用参与“润”的维持,具体如下表所示:
五行 |
对应脏腑 |
生理特性 |
与“润”的关系 |
病理表现(润的功能失常) |
木 |
肝、胆 |
主疏泄,喜条达 |
肝主疏泄调畅气机,气行则血行,津液得以布散;肝藏血,调节血量,濡养筋脉与目。 |
肝气郁结:津液输布受阻,口干、眼干;肝血不足:筋脉失养,皮肤干裂、爪甲不荣。 |
火 |
心、小肠 |
主温通,喜阳热 |
心阳温煦推动气血运行,津液得以输布全身;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,防止津液过燥或过寒。 |
心火亢盛:灼伤津液,口舌生疮、烦渴;心阳不足:津液失于温煦,畏寒肢冷、口淡不渴。 |
土 |
脾、胃 |
主运化,喜燥恶湿 |
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运化水谷精微生成津液;脾主统血,防止津液外泄,是“润”的物质基础。 |
脾失健运:津液生成不足,皮肤干燥、大便干结;脾虚湿困:津液不化,水肿、便溏。 |
金 |
肺、大肠 |
主肃降,喜清肃 |
肺主宣发肃降,通调水道,将津液布散至皮毛;肺为水之上源,宣发卫气以润泽肌表。 |
肺阴亏虚:津液不足,干咳无痰、咽干声嘶;肺气不宣:津液停滞,痰多黏稠、皮肤干燥。 |
水 |
肾、膀胱 |
主水液,藏精,喜寒恶热 |
肾主水液代谢,蒸腾气化津液,上润肺腑、下滋膀胱;肾藏精,精血同源,濡养全身组织。 |
肾阴亏虚:虚火灼津,五心烦热、潮热盗汗;肾阳不足:气化无力,水肿、小便清长。 |
五行生克与润的动态平衡
五行的“相生”与“相克”是维持“润”功能的核心机制,二者相互制约、相互促进,确保津液生成、输布、排泄的动态平衡。

相生: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
- 水生木:肾精滋养肝血,肝血充足则疏泄正常,津液得以布散,若肾阴不足,肝失濡养,可致肝阳上亢,出现口干、目涩等“燥象”。
- 木生火:肝血上济心神,心阳得以温煦,推动津液运行,若肝血亏虚,心失所养,则心火偏亢,灼伤津液,引发口渴、舌红。
- 火生土:心阳温煦脾土,脾运化功能正常,津液生成充足,若心阳不足,脾失温煦,则水湿内停,既可见水肿(湿盛),也可因津液不化而出现口干(津不化生)。
- 土生金: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,肺得濡养则宣发肃降正常,津液布散至皮毛,若脾虚精微不生,肺失所养,则肺燥干咳,皮肤干燥。
- 金生水:肺肃降通调水道,津液下归于肾,肾主水功能得以发挥,若肺气虚弱,津液输布失常,则肾水不足,可致小便短少、大便秘结。
相克:防止津液的过盛或不足
- 木克土:肝的疏泄功能可防止脾土壅滞,保证脾运化津液正常,若肝气郁结,横逆犯脾,则脾失健运,可见“肝脾不和”之口干、腹胀(津液输布受阻)。
- 土克水:脾运化水湿,可防止肾水泛滥,若脾虚湿困,则“土不制水”,引发水肿、痰饮(津液代谢失常)。
- 水克火:肾水可制约心火,防止心火过亢灼伤津液,若肾阴不足,心火相对亢盛,则“心肾不交”,出现潮热盗汗、口干咽燥(虚火伤津)。
- 火克金:心火可制约肺金,防止肺气过于肃降而津液凝聚,若心火亢盛,灼伤肺阴,则“心火犯肺”,引发干咳、咯血(津液亏损)。
- 金克木:肺气肃降可制约肝阳上亢,防止肝火耗伤津液,若肺阴不足,肝失制约,则“肝火犯肺”,出现胁痛、目赤、口干(肝火伤津)。
润五行理论的临床应用
润五行理论不仅是生理基础,更是指导诊断与调理的重要依据,临床中,通过辨析五行的失衡状态,可针对性调理“润”的功能。
从五行辨“润”的异常
- 燥胜则干:以“金、水”两行失常为主,如肺燥(干咳、咽干)、肾燥(腰膝酸软、便秘),需润肺滋肾。
- 湿胜则濡:以“土、水”两行失调为主,如脾湿(水肿、便溏)、肾湿(小便不利、痰多),需健脾利水。
- 火胜则灼津:以“火”行亢盛为主,如心火(口舌生疮)、肝火(目赤、急躁),需清心泻肝。
调理原则:实则泻之,虚则补之
- 补母泻子:如肾阴亏虚(水虚)导致肝血不足(木虚),需“滋水涵木”,用六味地黄丸补肾阴以养肝血;如肝火亢盛(木旺)导致心火亢盛(火旺),需“清肝泻心”,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火以安心神。
- 扶土抑木:如肝气郁结(木旺)导致脾虚(土虚),需“疏肝健脾”,用逍遥散调和肝脾,恢复津液输布。
- 培土生金:如脾虚(土虚)导致肺弱(金虚),需“健脾补肺”,用参苓白术散补脾土以生肺金,改善皮肤干燥、气短乏力。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饮食调理“润五行”?
答:饮食调理需结合五行特性,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咸入肾,对应食物可滋养相应脏腑,维持“润”的平衡。

- 木(肝):宜食酸味食物,如乌梅、山楂,可疏肝理气;肝血不足者可食枸杞、桑葚滋养肝血。
- 火(心):宜食苦味食物,如苦瓜、莲子,可清心泻火;心阳不足者宜食桂圆、羊肉温补心阳。
- 土(脾):宜食甘味食物,如山药、大枣,可健脾益气;脾虚湿困者可薏米、茯苓健脾利湿。
- 金(肺):宜食辛味食物,如梨、百合,可润肺生津;肺气虚弱者可食银耳、蜂蜜润肺止咳。
- 水(肾):宜食咸味食物,如黑豆、海带,可补肾滋阴;肾阳不足者可食核桃、韭菜温补肾阳。
同时需避免过食辛辣(耗伤肺津)、生冷(损伤脾阳)、油腻(阻碍气机)等食物,保持饮食均衡。
问题2:“润五行”失衡导致的口干舌燥,如何区分是哪一行的问题?
答:口干舌燥是“润”功能失常的常见表现,但需结合伴随症状辨析五行所属:
- 木(肝):口干伴急躁易怒、胁肋胀痛、目赤,为肝火亢盛,需清肝泻火(如龙胆泻肝丸);若口干伴头晕眼花、爪甲不荣,为肝血不足,需养血柔肝(如四物汤)。
- 火(心):口干伴口舌生疮、心烦失眠、小便短赤,为心火亢盛,需清心降火(如导赤散);若口干伴畏寒肢冷、心悸,为心阳不足,需温通心阳(如桂枝甘草汤)。
- 土(脾):口干伴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、乏力,为脾虚津液不化,需健脾益气(如参苓白术散);若口干伴胃脘灼热、多食易饥,为胃火炽盛,需清胃泻火(如玉女煎)。
- 金(肺):口干伴干咳无痰、咽干声嘶、皮肤干燥,为肺阴亏虚,需润肺生津(如沙参麦冬汤);若口干伴鼻塞流涕、恶风,为肺气不宣,需宣肺通窍(如辛夷散)。
- 水(肾):口干伴腰膝酸软、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,为肾阴亏虚,需滋阴降火(如知柏地黄丸);若口干伴小便清长、夜尿频多,为肾阳不足,需温阳化气(如金匮肾气丸)。
建议出现持续口干时及时就医,通过中医辨证明确病位,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