萏,本义为荷花的花苞,《尔雅·释草》中“荷,芙蕖……其菡萏,荷华也”,特指未开放的荷花花蕾,常与“菡”连用为“菡萏”,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,象征含蓄的生机与高洁的品格,而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,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规律解释宇宙万物,二者看似分属不同领域,却在自然属性与象征意义上存在深刻的关联,从五行视角解读“萏”,不仅能理解其生长特性与自然规律的契合,更能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。
五行学说认为,万物皆由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构成,且各有其对应的特性,萏作为荷花的花苞,其生长环境、形态结构、生长周期等均与五行属性紧密相连。
从水的属性看,萏生于水中,依赖水而生长。《周礼·地官》载“泽草所生,种之芒种”,泽即水泽,荷花(含萏)典型的水生植物特性,使其与水密不可分,水在五行中主寒凉、滋润、向下运行,而萏的生长需水提供养分,其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特质,恰与水“涤荡污浊”的意象相通,象征着纯净与超脱。
从木的属性看,萏为花苞,具有强烈的生发之性,木在五行中主生长、升发、条达,萏从莲藕中抽出花茎,逐渐膨大形成花苞,最终绽放为荷花,整个过程是“木气”生发的体现,其形态柔韧而挺拔,茎中空有节,亦符合木“曲直”的特性,象征生命力的萌动与向上。
从火的属性看,萏多在夏季开放,与火的“炎上”特性相应,夏季属火,阳气最盛,荷花(含萏)在此时盛开,顺应了“火主生长化收藏”中的“长”阶段,其花色多为粉、白、红,其中红色系荷花尤为热烈,与火的温暖、光明意象契合,象征热情与活力。
从土的属性看,萏的根茎(莲藕)生于淤泥之中,土在五行中主承载、生化、受纳,莲藕“藏污纳垢”却孕育洁净的花苞,正是土“包容万物”的体现,淤泥为土,为萏提供养分支撑,使其在“浊”中生“清”,象征厚德载物与根基稳固。
从金的属性看,萏的花瓣形态收敛,具有“从革”特性,金在五行中主收敛、肃杀、洁净,萏未开放时,花瓣紧密包裹,呈含蓄之态;开放后,花瓣虽舒展但边缘多呈波浪状,有“收敛”之意,其花色中的白色,属金,象征高洁、坚韧,与“金曰从革”中“刚柔并济”的特性一致。
在传统文化中,萏的五行属性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,并延伸至中医、风水、文学等领域。
在中医养生中,荷花(含萏)被认为性味甘、温,归心、肝经,具有活血止血、祛湿消暑的功效,其五行属性中的“水”可滋阴,“火”可通阳,“木”可疏肝,常用于调理心火亢盛、肝气郁结等症,鲜荷花泡水饮用,取其“水”之润、“火”之清,能清心除烦。
在风水布局中,菡萏图案或荷花摆件常被用于调节五行平衡,若家中缺水,可在北方(水位)摆放荷花画作,增强“水”气;若需“木”气生发,可在东方(木位)摆放荷花盆栽,促进生机,萏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特性,也被视为“净化磁场”的象征,可化解环境中的浊气。
在文学艺术中,萏的五行意象被反复咏叹,如周敦颐《爱莲说》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,既体现了“土”的包容(淤泥)、“水”的纯净(清涟),也暗合“金”的高洁(不妖);李清照《一剪梅》“红藕香残玉簟秋”,以“红藕”(火之热烈)与“玉簟”(金之清凉)对比,抒发秋日寂寥,五行属性的交织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。
五行属性 | 对应特征 | 具体表现 |
---|---|---|
水 | 生长环境、纯净特性 | 生于水中,依赖水滋养;“出淤泥而不染”象征涤荡污浊、纯净超脱。 |
木 | 生发之性、形态条达 | 花苞从莲藕抽出,向上生长;茎中空有节,符合“曲直”特性,象征生命力萌动。 |
火 | 生长季节、热烈意象 | 夏季盛开,顺应阳气之盛;花色红粉热烈,象征热情与光明。 |
土 | 承载生化、根基稳固 | 根茎(莲藕)生于淤泥,提供养分;“藏污纳垢”生“清”,象征包容与厚德。 |
金 | 收敛形态、高洁坚韧 | 花瓣未开放时紧密包裹,开放后边缘收敛;白色属金,象征高洁、刚柔并济。 |
问:菡萏在五行中为何以水为主要属性?
答:菡萏作为荷花花苞,其生长完全依赖水环境,是典型的水生植物,五行中水主寒凉、滋润,与菡萏“生于水、长于水”的生存需求直接相关,且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洁净特质,与水“涤荡万物”的意象高度契合,尽管菡萏兼具木、火、土、金的多重属性,但“水”是其根本属性,决定了其生长的基础与核心特性。
问:五行视角下,菡萏对现代人的生活有何启示?
答:从五行角度看,菡萏“水木火土金”属性的平衡,象征“外圆内方、动静结合”的生活智慧:既要如“水”般包容纯净,接纳世事无常;也要如“木”般保持生发,持续成长;既要如“火”般心怀热忱,面对生活挑战;也要如“土”般夯实根基,脚踏实地;更要如“金”般坚守原则,保持高洁,这种五行属性的融合,启示现代人需在快节奏生活中,兼顾多元需求,实现身心平衡与人格完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