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十甲子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用于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的循环系统,由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与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依次两两组合而成,共60个不重复的干支组合,其核心理论之一便是五行学说的融入,每个甲子对应特定的五行属性,形成了“六十甲子五行表”,广泛应用于命理、风水、择吉等领域。
要理解六十甲子的五行属性,需先明确天干与地支各自的五行归属:
六十甲子的五行属性并非直接由天干或地支单一五行决定,而是通过“纳音五行”推演而来,即每两个甲子为一组,对应一个特定的五行名称(如“海中金”“炉中火”等),共30组五行,以下是六十甲子纳音五行的核心对应关系(部分示例):
甲子组合 | 纳音五行 | 甲子组合 | 纳音五行 | 甲子组合 | 纳音五行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甲子、乙丑 | 海中金 | 丙寅、丁卯 | 炉中火 | 戊辰、己巳 | 大林木 |
庚午、辛未 | 路旁土 | 壬申、癸酉 | 剑锋金 | 甲戌、乙亥 | 山头火 |
丙子、丁丑 | 涧下水 | 戊寅、己卯 | 城墙土 | 庚辰、辛巳 | 白蜡金 |
壬午、癸未 | 杨柳木 | 甲申、乙酉 | 泉中水 | 丙戌、丁亥 | 屋上土 |
戊子、己丑 | 霹雳火 | 庚寅、辛卯 | 松柏木 | 壬辰、癸巳 | 长流水 |
甲午、乙未 | 沙中金 | 丙申、丁酉 | 山下火 | 戊戌、己亥 | 平地木 |
庚子、辛丑 | 壁上土 | 壬寅、癸卯 | 金箔金 | 甲辰、乙巳 | 覆灯火 |
丙午、丁未 | 天河水 | 戊申、己酉 | 大驿土 | 庚戌、辛亥 | 钗钏金 |
壬子、癸丑 | 桑柘木 | 甲寅、乙卯 | 大溪水 | 丙辰、丁巳 | 沙中土 |
戊午、己未 | 天上火 | 庚申、辛酉 | 石榴木 | 壬戌、癸亥 | 大海水 |
(注:完整60甲子可依此规律循环推演,每组纳音五行均有其象征意义,如“海中金”指金藏于海,需待时日显现;“炉中火”指火性猛烈,需木生助。)
纳音五行并非简单的五行归类,而是结合了天干地支的阴阳、生克、旺衰等特性,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更细致的描述。
Q1:六十甲子的纳音五行如何快速记忆?
A1:可通过纳音五行口诀辅助记忆,如“甲子乙丑海中金,丙寅丁卯炉中火……”,或结合五行特性联想(如“涧下水”指水势细长,如山间溪流),每组纳音五行以天干起头,地支收尾,可按“甲子-乙丑-丙寅……”顺序依次背诵,熟悉后自然形成条件反射。
Q2:纳音五行与天干地支五行有何区别?
A2:天干地支五行是“本气五行”,代表干支最核心的阴阳属性(如甲木、子水);纳音五行则是“气数五行”,通过特定公式(如“子丑属土,积土成山,故纳音为霹雳火”)将两个干支组合的五行能量融合,形成更复杂的五行象征,侧重描述事物的“状态”而非单一属性,庚午辛未路旁土”,天干庚金、午火,地支未土,纳音却为“土”,体现了五行生克的综合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