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览”字从“监”从“见”,《说文解字》释为“观也”,本义为登高远望,引申为观察、审视、阅览,古人通过“览”天地万物之象,归纳出“五行”学说,以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,阐释宇宙自然的生成规律与人体生命的动态平衡,五行不仅是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,更是古人“览”物取象、格物致知的智慧结晶,其内涵与“览”的观察视角密不可分。
五行学说萌芽于夏商,成熟于春秋战国,先民通过“览”日月星辰之运行、山川草木之枯荣、气候寒暑之更迭,将万物属性归为五类。《尚书·洪范》最早系统记载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,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爰稼穑。”此即五行特性的核心概括:水滋润向下,火燃烧向上,木可曲可直,金可熔可铸,土可播种收获,五行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通过“相生”(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)与“相克”(水克火、火克金、金克木、木克土、土克水)维持动态平衡,这种“生克制化”的规律,正是古人“览”自然运行秩序后的理论提炼。
“览”是理解五行的钥匙,包括“自然之览”与“经典之览”两个维度,自然之览,即通过观察直接获取五行意象:春日草木萌发(木象),夏季炎热繁盛(火象),长夏化生万物(土象),秋季肃杀凋零(金象),冬季闭藏蓄势(水象)。《黄帝内经》将此应用于医学,提出“天人相应”,认为人体脏腑(肝属木、心属火、脾属土、肺属金、肾属水)与五行特性对应,自然界的五行变化会影响人体健康,经典之览,则是通过研习《周易》《尚书》《黄帝内经》等典籍,系统把握五行理论的哲学逻辑,周易》以八卦配五行,六十四卦的演变被视为五行生克关系的具象化,为“览”自然现象提供了理论框架。
五行学说渗透于古代科技的方方面面,成为不同领域“览”物解构的工具,在天文历法中,古人将五星(岁星、荧惑、镇星、太白、辰星)对应五行,结合二十八宿划分方位,形成“五方”概念(东木、南火、中土、西金、北水),指导农业生产与节气划分,在建筑堪舆中,五行方位与色彩、材质结合:住宅东向宜植绿木(木),南向宜开阔明亮(火),西向宜用金属装饰(金),北向宜设水池(水),中宫宜为庭院(土),形成“五行相生”的空间布局,在生活智慧中,五行衍生出色彩搭配(红、绿、黄、白、黑对应火木土金水)、饮食调理(酸苦甘辛咸入肝心脾肺肾)、情志调节(怒喜思悲恐对应五志)等实践,体现了“览五行而调身心”的生活哲学。
以下为五行基本特性与自然对应表:
五行 | 特性 | 季节 | 方位 | 自然意象 | 脏腑 | 情志 | 五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木 | 曲直 | 春 | 东 | 树木、青色 | 肝 | 怒 | 酸 |
火 | 炎上 | 夏 | 南 | 烈日、红色 | 心 | 喜 | 苦 |
土 | 稼穑 | 长夏 | 中 | 高地、黄色 | 脾 | 思 | 甘 |
金 | 从革 | 秋 | 西 | 金属、白色 | 肺 | 悲 | 辛 |
水 | 润下 | 冬 | 北 | 流水、黑色 | 肾 | 恐 | 咸 |
“览”与五行,一为认知方法,一为理论体系,二者相辅相成,古人以“览”为眼,从万象中提炼五行规律;以五行为尺,丈量自然与生命的秩序,在当代,五行学说虽已褪去神秘色彩,但其“整体观”“动态平衡”的内核,仍为生态保护、健康管理、文化传承等领域提供启示,通过“览”五行,我们不仅能触摸古人的智慧脉络,更能从中汲取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力量。
问:五行理论中的“相生相克”是否等同于简单的“促进”与“抑制”?
答:不完全等同。“相生相克”是五行动态平衡的复杂机制,包含“正常”与“异常”两种状态,正常相生(如“木生火”)指有序促进,异常则为“子病及母”或“母病及子”;正常相克(如“金克木”)指制约平衡,异常则为“相乘”(太过克伐)或“相侮”(反向克制),例如肝木过旺,不仅会过度克制脾土(相乘),还可能反向侮肺金(相侮),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五行失衡的路径,而非简单理解为单向促进或抑制。
问:普通人如何通过“览”自然现象初步理解五行?
答:可从“四季+五感”入手:春季观察草木发芽(木之“曲直”),感受生发之气;夏季感受阳光炽热(火之“炎上”),体验繁茂之象;长夏注意土壤湿润、谷物生长(土之“稼穑”);秋季看落叶凋零、金属清凉(金之“从革”);冬季感受水流凝结、万物闭藏(水之“润下”),同时结合自身感受:春季易怒(肝木)、夏季易喜(心火)、长夏易思(脾土)、秋季易悲(肺金)、冬季易恐(肾水),在自然与身体的对应中体会五行的关联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