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传统五行学说中,“星”并非孤立的天体概念,而是与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紧密对应的宇宙符号,既指代肉眼可见的五大行星(即“五星”),也延伸至二十八星宿的五行分野,构成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,古人通过观测星辰运行规律,将五行属性赋予天体,试图以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解释宇宙运行与人间吉凶,形成了独特的“星命”与“星占”文化体系。
“星是五行中的”最直接的体现,在于中国古代对“五星”的命名与属性划分,五星是太阳系内以肉眼可见的五颗行星,古人分别以五行属性命名,并赋予其方位、颜色、象征意义及运行规律,形成“五星配五行”的核心对应关系。
五行 | 星名 | 方位 | 颜色 | 象征意义 | 运行周期(约)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木 | 岁星 | 东方 | 青色 | 生长、生机 | 12年 |
火 | 荧惑 | 南方 | 赤色 | 征伐、炎热 | 780日 |
土 | 镇星 | 中央 | 黄色 | 安定、承载 | 28年 |
金 | 太白 | 西方 | 白色 | 肃杀、收敛 | 584日 |
水 | 辰星 | 北方 | 黑色 | 智慧、流动 | 360日 |
木星(岁星):五行属木,对应东方,春季,古人观测到木星绕天一周约12年,恰好对应十二地支,故用以纪年(如“岁在星纪”),木性生发,木星明亮则预示东方五谷丰登、万物生长;若木星运行失常(如“荧惑守心”),则可能对应东方水灾或兵乱。
火星(荧惑):五行属火,对应南方,夏季,火星呈红色,光芒荧荧似火,且运行轨迹常“逆行”“留守”,故称“荧惑”,火性炎上,主战事、旱灾,若火星异常(如亮度骤增或位置偏移),古人认为南方将有“兵戈之象”或“阳盛阴衰”之灾。
土星(镇星):五行属土,对应中央,四季末,土性厚重,主安定、孕育,土星运行缓慢(28年一周天),如“镇”守中央,故称“镇星”,土星与帝王、社稷相关,若土星光芒暗淡,可能预示中央政权动荡或五谷歉收。
金星(太白):五行属金,对应西方,秋季,金星亮度仅次于日月,运行迅速,呈白色,主杀伐、收敛,古时“太白昼见”被视为兵凶之兆(如“太白经天”),而金星黎明见于东方(“启明”)或黄昏见于西方(“长庚”),则象征秋季秩序稳定。
水星(辰星):五行属水,对应北方,冬季,水星距太阳最近,常被日光掩盖,偶现时呈黑色,主智慧、隐伏,水星运行与季节、降水相关,若辰星异常(如“辰星不北见”),则北方可能遭遇洪涝或寒灾。
五星是五行之“精”,而二十八星宿则是五行之“气”,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组星官,按方位分属五行,形成“四象+中央”的分野体系,进一步强化了“星—五行—人间”的对应关系。
古人不仅将星与五行简单对应,更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解读星象变化。
这种“五行生克—星象互动”的逻辑,构成了古代占星学的核心框架,古人通过观测五星的“合、冲、犯、守”(如两星靠近为“合”,星入星宿为“犯”),判断五行力量的失衡,进而预测人间吉凶。
“星是五行中的”不仅是一种宇宙观,更渗透到古代文化各领域:
问题1:为什么古代将木星称为“岁星”?它与五行中的“木”有何关联?
解答:“岁星”得名于其绕天一周约12年的运行周期,古人用其对应十二地支纪年(如“岁在子”“岁在丑”),故称“岁星”,五行中“木”主生发、东方、春季,木星运行至东方时,正值春季,万物生长,其青色光芒也与木的“青色”属性一致,故古人认为木星是“木气”在天象中的显化,象征生机与秩序。
问题2:二十八星宿的五行分野如何影响古代地理认知?
解答:古人将二十八星宿按四方分属五行,对应地上州国(如东方青龙七宿主青州、徐州,属木;南方朱雀七宿主荆州、扬州,属火),形成“星宿分野”理论,若东方青龙七宿出现“星孛”(彗星),古人认为对应州国将遭遇水灾或叛乱;若西方白虎七宿“犯毕宿”(靠近毕宿),则对应雍州(今陕西一带)可能有兵事,这种“天星—地理”的对应,体现了“天人感应”的宇宙观,影响古代对地域气候、物产、吉凶的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