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(184年-280年)是中国历史上群雄逐鹿的乱世,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,这段百年间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,魏、蜀、吴三个政权鼎立,以及董卓、袁绍、袁术、刘表、刘璋等割据势力,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,这些人物或以智谋运筹帷幄,或以武勇决胜沙场,或以仁德聚拢人心,他们的故事因《三国演义》的传播而深入人心,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页,以下按阵营分类,整理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姓名,并简要介绍各阵营的核心人物及其贡献。
魏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政权,由曹操奠基,曹丕称帝,至曹奂禅让西晋而亡,其核心人物多出身于曹氏宗亲与夏侯氏家族,辅以大批谋士武将,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。
曹操(魏武帝)、曹丕(魏文帝)、曹叡(魏明帝)、曹芳、曹髦、曹奂、曹植(陈思王)、曹彰(任城威王)、曹冲(曹冲称象)、曹仁(大司马)、曹洪(卫将军)、曹真(魏大将军)、曹休(大司马)、曹爽(曹真之子)、曹宇、曹髦(高贵乡公)
荀彧(王佐之才)、荀攸(谋主)、郭嘉(鬼才)、程昱(程仲德)、贾诩(毒士)、司马懿(冢虎)、钟繇(楷书鼻祖)、陈群(九品中正制创立者)、华歆(龙丘)、王朗(王景兴)、蒋济(蒋济献计)、刘晔(子扬)、满宠(昌邑侯)、董昭(董公仁)、卫觊(卫伯觎)、辛毗(辛佐治)、杨阜(杨义山)、高柔(高昭季)、王粲(建安七子之一)、陈琳(陈孔璋)、徐干(徐伟长)、刘廙(刘恭嗣)、桓范(桓氏)
夏侯惇(盲夏侯,济阴太守)、夏侯渊(荡寇将军)、夏侯尚(夏侯渊族子)、夏侯玄(夏侯惇之子)、夏侯霸(夏侯渊次子)、张辽(五子良将之首)、徐晃(五子良将之一)、张郃(五子良将之一)、于禁(五子良将之一)、乐进(五子良将之一)、李典(李曼成)、许褚(虎痴)、典韦(古之恶来)、庞德(庞令明)、曹仁(大司马)、曹洪(卫将军)、曹纯(曹仁之弟)、吕虔(吕季才)、李通(李次元)、文聘(文仲赫)、臧霸(宣威将军)、孙礼(孙季彦)、郭淮(郭伯济)、邓艾(灭蜀功臣)、钟会(灭蜀功臣)、诸葛诞(诸葛公休)、毌丘俭(毌丘次豪)、文钦(文仲若)、王双(魏兴太守)、秦朗(秦朗养子)
蜀汉以“兴复汉室”为旗帜,刘备以仁德聚拢人心,诸葛亮辅佐,历经昭烈、后主两代,最终因国力不济而亡,其人物以忠义、智勇著称,是三国中最具悲情色彩的一方。
刘备(汉昭烈帝)、刘禅(后主,阿斗)、刘封(刘备养子)
诸葛亮(武乡侯,卧龙)、庞统(凤雏,刘备军师中郎将)、法正(汉寿亭侯,翼德)、马良(季常,马氏五常之一)、马谡(幼常,失街亭)、蒋琬(恭侯,大将军)、费祎(文伟,大将军)、董允(休昭,侍中)、黄权(公衡,车骑将军)、李严(正方,中都护)、简雍(宪和,昭德将军)、孙乾(公祐)、糜竺(子仲,安汉将军)、糜芳(季芳,降吴)、伊籍(机伯)、秦宓(子敕,学士)、谯周(允南,劝刘禅降魏)、刘巴(子初)、费诗(公举)、王连(文仪)、杨仪(威公)、孟达(子庆,降魏后复叛)、廖化(元俭,蜀汉最后的名将)、张裔(君嗣)、向宠(臣贤)、董和(幼宰)、邓芝(伯苗)、吕乂(季阳)、傅肜(仲华,傅佥之父)
关羽(汉寿亭侯,武圣)、张飞(桓侯,万人敌)、赵云(顺平侯,常胜将军)、马超(威侯,锦马超)、黄忠(刚侯,老当益壮)、魏延(文长,征西大将军)、姜维(伯约,继承诸葛亮遗志)、关平(关羽长子)、关兴(关羽次子)、张苞(张飞长子)、关索(关羽三子,传说人物)、廖化(元俭,蜀汉最后的名将)、傅佥(休奕,傅肜之子,战死绵竹)、王平(子均,镇北大将军)、张翼(伯恭)、张嶷(伯岐)、吴懿(子远)、吴班(元雄)、严颜(希伯,老将)、高翔(伯逊)、陈式(子常)、邓芝(伯苗,文武双全)、霍弋(绍先,南中守护)、句扶(孝兴)、马忠(德信)、张南(文进)、冯习(休元)、张南(文进)、沙摩柯(番王)、周群(公休,天文学家)
东吴凭借长江天险割据江东,孙坚、孙策父子奠定基业,孙权守成开拓,历经四代君主,最终被西晋所灭,其人物以“江东才俊”著称,水军实力冠绝三国。
孙坚(长沙桓王)、孙策(长沙桓王,小霸王)、孙权(吴大帝)、孙亮(会稽王)、孙休(景皇帝)、孙和(南阳王)、孙亮、孙休、孙皓(乌程侯,暴君)
张昭(子布,吴张良)、周瑜(公瑾,大都督)、鲁肃(子敬,伯言)、吕蒙(子明,吴下阿蒙)、陆逊(伯言,陆抗之父)、诸葛恪(元逊,诸葛瑾之子)、陆抗(幼节,陆逊之子)、步骘(子山)、张纮(子纲)、顾雍(元叹,丞相)、陆凯(敬风,丞相)、朱据(子据,驸马)、吾粲(孔休)、阚泽(德润)、骆统(公绪)、张温(惠恕)、吾粲(孔休)、是仪(子羽)、吕岱(定公)、施绩(承绩,吕蒙之子)、朱绩(公绪,朱然之子)、丁固(子阳)、濮阳兴(子元)、张布(张昭之孙)、滕胤(承明)、张悌(巨先)、华覈(永先)
程普(德谋,江东二张之一)、黄盖(公覆,江东二张之一)、韩当(义公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太史慈(子义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甘宁(兴霸,锦帆贼)、凌统(公绩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徐盛(文向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丁奉(承渊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朱桓(大龙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周泰(幼平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陈武(子烈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董袭(元代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潘璋(文珪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朱然(义封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全琮(子璜,江东十二虎臣之一)、吕范(子衡)、朱治(君理)、朱桓(大龙)、徐盛(文向)、丁奉(承渊)、韩当(义公)、周泰(幼平)、陈武(子烈)、董袭(元代)、潘璋(文珪)、朱然(义封)、全琮(子璜)、吕据(世议)、吾彦(士则)、陶璜(世期)、纪陟(孔熙)、张奋(子阳)
三国时期割据势力众多,人物繁杂,以下为部分主要人物:
问题1:三国中出场次数最多的武将是谁?
解答:从《三国演义》的文学描写和正史记载综合来看,出场次数最多的武当属“常胜将军”赵云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赵云从公孙瓒时期加入刘备阵营,贯穿蜀汉始终:长坂坡单骑救主(“七进七出”)、汉水空营退曹操、截江夺阿斗、随诸葛亮入川、汉水之战、北伐等重要事件均有参与,且形象正面、战绩彪炳,正史《三国志》虽记载不如演义详细,但也肯定其“强挚壮猛,并作爪牙”的功绩,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,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,赵云都是三国中出场频率极高、故事流传最广的武将之一。
问题2:三国中被后世演义改编最多的文臣是谁?
解答:若论被后世演义改编最多、形象最丰富的文臣,非“卧龙”诸葛亮莫属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被塑造成“多智而近妖”的智者化身,从“隆中对”预见天下三分,到草船借箭、借东风、三气周瑜、空城计、七擒孟获、木牛流马,再到七星灯续命,几乎无所不能,这些情节虽多为文学虚构(如草船借箭实为孙权、空城计为赵云或文聘等),但极大丰富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,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“智慧”的象征,京剧、评书、影视剧等艺术形式也不断演绎诸葛亮的故事,其文学改编程度远超荀彧、周瑜、鲁肃等其他文臣,因此诸葛亮是三国中被后世演义改编最多的文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