棨作为古代重要的凭证性器物,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最初指代木制的通行凭证,后逐渐发展为涵盖金属、玉石、竹木等多种材质的身份信物,在古代社会,棨不仅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,其形制、功能与纹饰中更蕴含着古人对宇宙规律的认知——五行理论,所谓“棨五行”,即是将棨的材质、形制、功能、纹饰及使用场景与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元素相勾连,通过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,构建起一套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的器物体系,体现了古人“天人合一”的造物智慧。
棨的材质选择是“棨五行”的基础,古人根据五行属性挑选材料,使棨自然承载不同元素的象征意义,木棨是最早的形制,以榆、枣等坚韧木材制成,对应“木”德,木曰曲直,主生发、生长,故木棨多用于普通官吏的日常通行,象征许可的“开启”与通行权的延伸,如汉代“传信”木棨,刻持有人身份与通行范围,体现木的“生长”特性。
金属棨以铜、铁为主,对应“金”德,金曰从革,主肃杀、收敛,多用于边关、军旅或高级官员的凭证,如唐代铜质鱼符(可视为棨的衍生),其质地坚硬、纹饰规整,象征权威的不可侵犯与制度的严明,边关铜棨的“收敛”特性,恰如金的“约束”之力。
玉棨则对应“土”德,土爰稼穑,主承载、厚重,玉为“石之美者”,古人视其为土之精粹,故玉棨仅限皇室或重臣使用,如汉代“玉棨传”,象征身份的尊贵与权力的“承载”,如大地般稳固,竹棨以竹片为材,竹虽属木,但中空有节,兼具“木”的生长与“水”的通达,多用于临时通行凭证,体现竹的“柔韧”与“流通”特性,皮革棨则以动物鞣制皮革制成,对应“水”德,水曰润下,主藏、守,皮革棨轻便易携带,适合驿传系统,象征凭证的“藏”与“守”,如汉代“革传”用于驿卒快速通行。
棨的形制设计是“棨五行”的外显,通过形状、尺寸等元素直观对应五行,木棨多为长方片状,长而窄,如木之“曲直”,象征通行路径的延伸,如秦汉“木传”长约一尺,宽二寸,形似木简,体现木的“生长”动态。
金属棨多呈方形或棱形,如唐代铜鱼符为“鱼形”,但整体轮廓方正,对应“金”的“从革”特性,棱角分明象征规则的严谨;边关铁棨则多呈多棱柱形,便于手持与查验,金的“肃杀”之气通过形制传递。
玉棨以圆形或方圆形为主,如汉代“龙纹玉棨”,圆首方身,对应“土”的“圆融”与“厚重”,圆形象征天,方形象征地,方圆相合体现“天地人”三才合一,如大地般包容万物。
竹棨多为竹片削成的长条,中空结构对应“水”的“润下”,如汉代“竹传”中空可系绳,便于悬挂携带,水的“流通”特性通过中空形态实现,皮革棨则多呈卷轴状或囊状,如“革传”可折叠收纳,对应“水”的“藏”性,象征凭证的隐蔽与安全。
棨的核心功能是“通行验证”,而这一功能与五行“相生相克”的规律深度绑定,木棨的“生发”特性体现为“开启通行”——持木棨者如草木生长般获得通行权,对应木生火的“传递”逻辑(火为通行之动力)。
金属棨的“收敛”特性体现为“约束权限”——铜棨需与虎符、鱼符等配合使用,金的“决断”特性确保通行权限的精准授予,如“金克木”的严控,防止木棨的滥用。
玉棨的“承载”特性体现为“身份象征”——皇室玉棨代表“土”的中央集权,如大地承载万物,玉棨持有者可直接调动地方资源,对应“土生金”的权力传递(金为执行之器)。
竹棨与皮革棨的“流通”特性体现为“快速传递”——竹棨轻便,皮革棨耐水,二者多用于驿传系统,如“水生木”的循环(木为通行之结果),水的“润下”确保通行指令的顺畅下达。
棨的纹饰是“棨五行”的视觉表达,通过图案强化五行象征,木棨多刻云纹、草木纹,如汉代木棨边缘刻卷云纹,云属水,但木得水生,象征通行如云之顺畅,体现“水生木”的相生。
金属棨常见龙纹、虎纹,龙为东方木神,虎为西方金神,龙纹象征“木”的生发(如龙行云雨),虎纹象征“金”的肃杀(如虎镇边关),二者结合体现“金克木”的权力制衡,如唐代铜鱼符多刻龙虎纹,象征皇权对地方的控制。
玉棨多刻谷纹、蒲纹,谷纹象征“土”的稼穑(丰收),蒲纹象征“土”的承载(万物生长),如汉代玉棨满谷纹,体现“土”的厚重与包容。
竹棨与皮革棨多刻波浪纹、鱼纹,波浪纹直接对应“水”的流动,鱼纹象征“水”的生生不息(如鱼化龙),如汉代竹传刻鱼纹,象征通行如鱼得水,畅通无阻。
棨的使用场景需与五行属性适配,形成“时空-器物-五行”的对应体系,朝廷中枢使用玉棨(土),对应中央“土”德,象征权力的核心;边关使用金属棨(金),对应西方“金”德,肃杀守边;水路通行使用皮革棨(水),对应北方“水”德,润下通达;陆路使用木棨(木),对应东方“木”德,生发延伸;紧急军情使用竹棨(木火相生),竹为木,火为急速,木生火象征传递效率如火焰般迅猛。
五行维度 | 属性 | 棨的表现形式 | 象征意义 |
---|---|---|---|
材质 | 木 | 榆木、枣木棨 | 生发、延伸,普通通行许可 |
金 | 铜、铁棨(鱼符、边关符) | 肃杀、收敛,权威与约束 | |
土 | 玉棨(皇室、重臣) | 承载、厚重,身份尊贵 | |
水 | 竹棨(中空)、皮革棨(卷轴) | 流通、藏守,驿传与临时通行 | |
形制 | 木 | 长方片状,如木简 | 曲直生长,路径延伸 |
金 | 方形、棱形,带棱角 | 从革严谨,规则不可侵犯 | |
土 | 圆首方身,方圆相合 | 天地融合,包容稳固 | |
水 | 中空长条、卷轴状 | 润下流通,隐蔽易携带 | |
功能 | 木(生) | 开启通行权 | 如草木生长,获得许可 |
金(克) | 约束权限(需符契配合) | 决断严明,防止滥用 | |
土(承载) | 身份象征,调动资源 | 大地承载,权力核心 | |
水(流) | 驿传快速传递 | 水行无阻,指令畅通 |
Q1:棨五行理论在古代的实际应用中,如何体现“相生相克”的平衡?
A1:棨五行通过“材质-形制-功能”的链条实现相生相克的平衡,木棨(木)用于日常通行,生“火”(通行动力),但需金属棨(金)的“克”来约束权限(如木棨需与铜质符契配合,防止伪造);玉棨(土)承载皇权,生“金”(执行权力,如铜鱼符传递指令),而金又克木(边关铜棨限制普通木棨的通行范围),这种平衡确保了通行系统的有序运行,既赋予通行权,又防止权力滥用,体现五行“生克制化”的动态平衡。
Q2:不同朝代的棨五行对应是否存在差异?若有,原因是什么?
A2:存在差异,主要受朝代制度、哲学思想与地域文化影响,周代棨以木、竹为主,严格对应“五行相生”(木生火,火为通行),体现“敬天法祖”的质朴思想;汉代因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玉棨(土)的使用范围扩大,强化“土”的中央集权象征;唐代受道教影响,金属棨(金)的纹饰加入龙虎(木金相克),体现“阴阳调和”;宋代因商品经济发展,皮革棨(水)在民间商旅中普及,水的“流通”特性更适应商业需求,这些差异反映了五行理论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灵活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