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脉络中,商朝(约公元前1600—前1046年)作为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(甲骨文)的王朝,其文化思想与宇宙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“五行”思想虽在战国时期才被系统化,但其萌芽却可追溯至商朝对自然元素的原始崇拜与分类,本文将从商朝的“五”元素崇拜、甲骨文中的五行萌芽、宇宙观与祭祀体系中的五行关联,以及商文化对五行思想形成的影响等方面,探讨“商”与“五行”的深层联系。
商朝社会的核心特征是“神权政治”,祭祀与占卜贯穿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,在商人的世界观中,自然现象与神灵力量主宰一切,而对“五”这一数字的频繁使用,暗含了对宇宙秩序的分类意识,成为五行思想的早期土壤。
商朝已有明确的“五方”概念,即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个方位,甲骨文中记载了大量与“四方”相关的祭祀,如“禘于四方”“帝令凤”等,四方”与“中央”共同构成“五方”的空间结构,甲骨文中的“方”字象形为交叉的道路,象征四方边界,而“中央”则被视为神权统治的核心(如商都“大邑商”被视为“天下之中”),这种五方观念与后世五行“木火金水土”对应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方位的逻辑高度一致,反映了商人试图用“五”来划分空间秩序的努力。
商朝的祭祀体系包含对自然神与祖先神的崇拜,五祀”是重要内容。“五祀”最初指对五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神或祖先神的祭祀,根据《礼记·曲礼下》记载,商五祀为“门、户、灶、中溜、行”,分别对应家宅空间中的不同神灵,有学者认为,这五种祭祀对象暗含对“火(灶)、土(中溜)、木(门户)、金(行,可能指道路之神)、水(门,象征水神)”的崇拜,虽未形成“五行”之名,却已将五种关键自然元素纳入祭祀范畴,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分类认知。
商朝的贵族阶层已形成“五色”观念,即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种颜色,并将其与宗教、礼仪和权力象征结合,青铜器作为商朝最重要的礼器,其颜色(铜锈多为青绿色)与纹饰(如饕餮纹、云雷纹)被赋予沟通天地的意义;玉器则以“黄琮礼地”“苍璧礼天”等区分,与五色中的“黄、青”对应,虽然商朝的五色尚未直接与五行元素绑定,但这种色彩分类体系,为后世“五色配五行”(青木、赤火、黄土、白金、黑水)提供了符号基础。
甲骨文作为商朝的文字载体,记录了商人的占卜内容与祭祀活动,其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分类,隐含了五行思想的早期符号化表达。
甲骨文中的“五”字写作“X”或“⊥”,象形为交叉的绳结,象征“交错”与“聚合”,引申为“数量五”;“行”字则象形为十字路口,象征“道路”与“运行”,二者结合,“五行”最初可能指“五种运行的自然力量”,甲骨文中虽无直接“五行”一词,但已有对“五”类自然现象的记载,如“雨、晴、风、云、雷”等气象现象,以及“木、火、水、土、金”等物质元素的雏形(如“木”指树木,“火”指祭祀用火,“水”指河流,“土”指土地,“金”指青铜器原料)。
商朝占卜的核心是“问天”,通过甲骨灼裂的纹路判断吉凶,而占卜内容常涉及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互动,甲骨文中有“帝令雨足年?帝令雨弗足年?”的记载,反映了对“水”(雨)与农业收成的关联认知;还有“燎于土,求雨”的卜辞,即通过焚烧“火”祭祀“土”神,祈求“水”的降临,这种对“火—土—水”三者关系的朴素理解,与五行“相生”(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水)的逻辑隐约相通,体现了商人开始观察自然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。
商朝青铜器的高度发达,不仅体现了技术成就,更成为五行元素的物质载体,青铜是铜(金)、锡(金)、铅(金)的合金,其铸造需“火”(熔炼)、“土”(陶范)、“木”(燃料),最终制成器物后用于祭祀(沟通“天”与“地”),这种“金火土木”的复合元素,被赋予了沟通天地的神圣意义,后母戊鼎(原司母戊鼎)作为商朝最大的青铜器,其“鼎”在古代象征“土”(厚德载物),而鼎上的饕餮纹则被认为能“镇火”“辟邪”,体现了“土克火”“金镇火”的原始五行观念。
商朝的宇宙观以“帝”为核心,“帝”是至高无上的自然神,掌控风雨、战争、农业等一切事务,随着商人对自然认知的深化,“帝”的权威逐渐被分解为对具体自然力量的崇拜,而“五行”正是这种分解的哲学表达。
甲骨文中有“帝五臣”的记载,如“帝使凤”“帝使云”等,指“帝”派遣的五种神灵,分别掌控不同自然领域,有学者认为,“五臣”对应后世五行中的“木神句芒、火神祝融、金神蓐收、水神玄冥、土神后土”,即“五行之神”,这种从“一帝”到“五神”的转化,反映了商朝宇宙观从“神本”向“元素本”的过渡,为五行思想的“神格化”提供了基础。
商朝统治者宣称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,将王朝统治与自然力量(玄鸟属“木”)绑定,随着五行观念的发展,“天命”逐渐与“五行德运”结合,即王朝的更替是五行“相生相克”的结果(如周朝克商,被认为是“火克金”),虽然这一理论形成于战国,但商朝对“五行”与“天命”的关联(如通过祭祀五行神祈求风调雨顺),为后世“五德终始说”埋下了伏笔。
商朝灭亡后,周人提出“以德配天”,强调统治者需“敬德保民”,而五行思想则进一步发展为对“自然秩序”与“人类秩序”统一的思考。《尚书·洪范》中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,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爰稼穑”的记载,虽非商朝文献,却吸收了商朝对自然元素特性的认知,将其系统化为五行哲学,这表明,商朝的“五”元素崇拜,是五行思想从“原始崇拜”走向“哲学体系”的关键环节。
商朝作为早期文明,其文化实践为五行思想的诞生提供了三重基础:分类认知基础(五方、五祀、五色)、符号载体基础(甲骨文、青铜器)、宇宙观基础(帝与五神的体系化),从商朝到战国,五行思想完成了从“具体事物分类”到“抽象哲学范畴”的跨越:
商朝文化现象 | 后世五行概念对应 | 关联逻辑说明 | |
---|---|---|---|
五方崇拜 | 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 | 五行方位(木东、火南、金西、水北、土中) | 空间秩序的“五”化分类 |
五祀制度 | 门、户、灶、中溜、行 | 五行神祇/元素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 | 自然力量的分类与祭祀化 |
五色观念 | 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 | 五行颜色(青木、赤火、黄土、白金、黑水) | 色彩象征与元素属性的符号绑定 |
青铜器铸造 | 铜(金)、火、土、木(燃料) | 五行元素(金、火、土、木) | 物质生产中的元素复合体现 |
帝五臣 | 帝派遣的五种神灵(凤、云等) | 五行之神(句芒、祝融等) | 自然神灵的体系化分解 |
A:商朝的“五”崇拜是一种具体、原始的分类认知,主要用于祭祀、空间划分和自然现象描述,如“五方”指地理方位,“五祀”指五种家宅神灵,其核心是“神本位”的宗教实践;而后世五行思想则是抽象、系统的哲学体系,以“金木水火土”五种元素为基本框架,通过“相生相克”“生克制化”等规律解释宇宙万物(包括自然、社会、人体等)的运行逻辑,核心是“元素本位”的理性思辨,简单说,商朝的“五”是“事物分类”,五行是“元素哲学”。
A:学者普遍认为以下现象是五行思想的萌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