涎,作为人体重要的津液之一,在中医理论中与五行学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,五行学说以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“相生相克”规律,阐释人体脏腑、生理、病理的复杂关系,而涎作为“脾之液”,其生成、输布、功能及病理变化,均与五行之“土”紧密相关,并与其他脏腑及五液相互影响,共同维持机体津液代谢的平衡。
涎,俗称口水,是口腔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,由脾脏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,通过脾气的升清作用上输于口,以濡养口腔、助消化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出“五脏化液”:心为汗、肺为涕、肝为泪、脾为涎、肾为唾,明确将涎归属于脾,五行中,脾属“土”,具有“生化万物”的特性,脾主运化,将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,津液生成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,故涎的生成与脾土的“化生”功能直接对应,脾土功能健旺,则津液生化有源,涎液分泌正常;若脾土虚弱,运化失职,则可导致涎液生成异常(如过多或过少),或失其濡养之用。
为更系统地理解涎在五行体系中的位置,现将五脏、五行、五液及核心功能对应如下表:
五脏 | 五行 | 五液 | 核心功能 | 与涎的关系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肝 | 木 | 泪 | 疏泄气机,调畅情志 | 肝木疏泄正常,有助于脾土运化,间接影响涎的生成 |
心 | 火 | 汗 | 温煦血脉,藏神主明 | 心火亢盛可灼伤脾津,导致涎液减少 |
脾 | 土 | 涎 | 运化水谷,统摄血液 | 液直接由脾土化生,是脾运化功能的体现 |
肺 | 金 | 涕 | 宣发肃降,通调水道 | 肺金为脾土之子,脾虚可致肺气不固,涎液外流 |
肾 | 水 | 唾 | 藏精主水,主纳气 | 肾水滋养脾土,肾阳不足可致脾虚水泛,多生清涎 |
从表中可见,涎作为“脾之液”,其核心功能与脾土的“运化”和“统摄”直接相关:脾土运化水谷精微,生成津液上承为涎;脾土统摄有权,则涎液能正常输布而不致外溢,涎的生成与输布还受其他脏腑及五行生克的影响:如肝木疏泄可助脾土运化,若肝木过旺(肝气郁结或肝火亢盛),可横逆犯脾,导致脾失健运,出现涎液异常;肺金为脾土之子,脾虚可致肺气亏虚,固摄无力,常见小儿流涎(脾虚证);肾水为脾土之母,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,则脾虚水湿内停,可生清稀涎液。
涎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三方面,均能从五行理论中找到阐释:
脾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,涎液上承于口,能湿润口腔、滋润咽喉,维持口腔黏膜的正常功能,同时唾液中的淀粉酶(中医称“涎”)有助于分解食物,助脾胃腐熟运化,这一功能依赖于脾土的“化生”特性——脾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津液,上输于口,体现为“土生万物”的生化之用,若脾土虚弱,生化不足,则口唇干燥、涎液减少,甚至吞咽困难;若脾土不运,水湿内停,则涎液过多,口中黏腻。
涎液中含有溶菌酶、免疫球蛋白等成分,能清洁口腔、抑制细菌生长,保护口腔黏膜和牙齿免受感染,从五行角度看,肺主皮毛,开窍于鼻,但与脾土为母子关系,脾土健旺则肺气充足,卫外固密,涎液的清洁功能得以正常发挥;若脾虚湿盛,涎液黏稠,则易滋生细菌,引发口腔炎症(如口疮、牙龈肿痛),体现了“土不生金”的病理传变。
涎液的分泌量与性状可反映脏腑阴阳平衡:正常情况下,涎液清稀适中,不燥不腻;若涎液多而清稀,多为脾虚寒证或肾阳虚(水湿泛滥);若涎液黏稠、口干舌燥,多为胃热炽盛(火旺灼津)或心火亢盛(心火乘脾),小儿流涎多因脾常不足,运化未健,土虚不能摄津;成人晨起口涎较多,若伴腹胀、便溏,多为脾虚湿困;若伴口苦、烦躁,则为肝胆湿热,木旺克土。
涎的病理变化多与脾土功能失调相关,结合五行生克规律,可分为虚实两类:
表现:涎液多而清稀,口角流涎,食欲不振,腹胀便溏,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脉弱。
五行机制:脾土虚弱,运化失职,水湿内停,加之统摄无力,涎液外溢;或肾阳不足,不能温煦脾阳,土虚水泛,多生清涎。
调理原则:健脾益气,温中摄津(培土制水)。
常用方法:饮食上可食用山药、莲子、茯苓、白术等健脾之品;中药可选四君子汤、理中丸;艾灸足三里、中脘穴以温补脾阳。
表现:涎液黏稠、口臭,牙龈肿痛,烦躁易怒,或伴胁胀、呕吐,舌红苔黄,脉数。
五行机制:胃属土,与脾相表里,胃热炽盛(火旺)可灼伤津液,但热迫津液上溢,反而多涎;或肝木疏泄太过,横逆犯脾(木旺克土),脾失健运,涎液化生异常。
调理原则:清胃泻火,疏肝健脾(清胃热、抑肝木)。
常用方法:饮食可食用绿豆、苦瓜、梨等清热之品;中药可选清胃散、逍遥散;针刺合谷、内庭穴以清泻胃热,太冲穴以疏肝理气。
Q1:为什么小孩更容易流口水?与五行有关吗?
A:小孩流口水(中医称“滞颐”)多与“脾常不足”的生理特点相关,五行中,脾属土,小儿时期脾土尚未健旺,运化功能较弱,加之乳食不知自节,易损伤脾胃,导致脾虚不能摄津,涎液外溢,小儿乳牙萌出时,刺激牙龈神经,也可暂时增加涎液分泌,这属于生理现象,无需过度干预,若流涎日久、伴有脾虚症状(如食欲差、腹泻),则需健脾调理,可通过捏脊、摩腹等小儿推拿方法,或食用山药粥、薏米仁等健脾渗湿之品,培土固摄以改善症状。
Q2:脾虚导致的流口水,除了吃药,还有哪些日常调理方法?
A:脾虚流涎的日常调理需从饮食、起居、情志多方面入手,结合五行“培土”原则:
通过综合调理,可逐步恢复脾土功能,改善流涎症状,维持津液代谢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