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中,“五运”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气的正常运行规律,是古人探索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核心理论;“骤”则强调五运在特定年份或阶段的异常波动,如“太过”或“不及”,导致气候突变,进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与疾病发生,理解“骤五行”的内涵,对把握气候变化规律、指导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。
五运分“主运”与“客运”,共同构成一年气候变化的框架,主运是五气在一年中的固定次序,从大寒日开始,依次为木运(初运,大寒至春分,73日)、火运(二运,春分至小满,73日)、土运(三运,小满至大暑,73日)、金运(四运,大暑至秋分,73日)、水运(五运,秋分至小雪,73日),对应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四季的常令之气,客运则根据年天干变化,反映每年五运的盛衰差异,如甲己年土运,乙庚年金运,丙辛年水运,丁壬年木运,戊癸年火运,再结合天干阴阳(甲为阳土,主太过;己为阴土,主不及)判断该年五运是否“骤变”。
“骤”即五运的异常状态:若某运之气超过常令(太过),或弱于常令(不及),导致气候与该季节应候之气不符,如“春应温而反寒”“夏应热而反凉”,即为“骤变”,这种突变易打破人体阴阳平衡,诱发疾病。
五运的“骤变”主要表现为“太过”或“不及”,不同运气的异常对气候及人体的影响各有特点,具体如下:
中医根据五运“骤变”规律,提出“天人相应”的防治原则:
五行 | 主运属性 | 客运属性(示例) | 太过表现 | 不及表现 | 对应脏腑 | 常见病症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木 | 风 | 甲年(阳土)、己年(阴土) | 风大、草木早荣 | 燥气、草木晚荣 | 肝、肺 | 眩晕、咳嗽 |
火 | 暑 | 戊年(阳火)、癸年(阴火) | 暑热、汗多 | 寒凉、心悸 | 心、肾 | 口疮、畏寒 |
土 | 湿 | 庚年(阳土)、乙年(阴土) | 湿重、暴雨 | 干旱、腹胀 | 脾、肝 | 便溏、胁痛 |
金 | 燥 | 辛年(阳金)、丁年(阴金) | 燥盛、干冷 | 温燥、咽干 | 肺、心 | 咳喘、失眠 |
水 | 寒 | 丙年(阳水)、壬年(阴水) | 寒甚、霜雪 | 湿气、尿频 | 肾、脾 | 水肿、腰酸 |
问:骤五行学说与现代气象学中的气候变化预测有何关联?
答:骤五行学说基于古代对自然周期性变化的观察,以五运六气推算长期气候趋势;现代气象学通过卫星、数据分析短期气候规律,二者机制不同,但均关注气候异常对健康的影响,可互补为健康防护提供参考,如五运“太过”年提示某类疾病高发,结合现代气象预警可提前干预。
问:普通人如何根据五运变化调整日常作息?
答:可结合主运季节特点调整:木运(春)早睡早起,舒畅情志;火运(夏)晚睡早起,防暑降温;土运(长夏)饮食清淡,防湿伤脾;金运(秋)早卧早起,润肺防燥;水运(冬)早卧晚起,保暖藏精,若遇客运“骤变”(如夏季突寒),需及时增减衣物,避免寒邪侵袭,同时根据异常气候特点调理饮食(如湿盛时少食生冷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