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传统文化神祇谱系中,钟馗作为“驱邪镇鬼”的象征,其形象与信仰承载着深厚的哲学内涵,近年来,“馗五行”的概念逐渐被提及,它并非传统道教或民俗中的固定术语,而是学者与民间对钟馗信仰与五行学说结合的系统性解读——即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元素为框架,解析钟馗形象、职能与民俗实践的内在逻辑,这一视角不仅丰富了钟馗文化的阐释维度,更揭示了古人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在神祇信仰中的具体体现。
“馗五行”的本质,是将钟馗的神性职能、形象特征与五行属性相勾连,形成“以五行之性,行驱邪之职”的信仰体系,五行学说认为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,各有其特性:金主刚毅决断,木主生长生发,水主智慧流动,火主光明正大,土主厚德载物,钟馗作为“正义之鬼”“驱邪之神”,其形象与职能恰好与五行特性形成对应,共同构成了“馗五行”的完整框架。
金在五行中象征刚硬、肃杀与决断,与钟馗“斩妖除魔”的核心职能高度契合,传统钟馗画像中,其手持“七星剑”,剑身寒光凛冽,正是“金”的具象化象征——剑属金,能破邪秽;而钟馗本身“铁面虬鬓”的形象,刚猛无俦,亦如金的刚直不阿,民俗中,端午或春节悬挂钟馗剑画,便是借“金”的肃杀之气,震慑鬼魅,护佑家宅,钟馗曾任“终南进士”,其“正气凛然”的文人气质与金的“刚正”属性结合,形成了“文武双全”的神性特征:以文心辨忠奸,以武行镇邪祟。
木主生长、条达,象征生命力与延续性,钟馗信仰中,“木”的体现隐含于“护佑生灵”的职能,民间传说“钟馗嫁妹”,仪仗队中常有“木制仪仗”(如灯笼、旗杆),寓意“生生不息”;部分地区有“挂钟馗木雕”的习俗,木雕取材天然,承载着“自然之力护佑”的寓意,钟馗与“草木之灵”的关联还体现在“驱邪”与“扶正”的平衡:木能克土(邪祟多藏于阴湿之“土”),故钟馗借木性之生发,将邪气驱逐,使阳气升发,万物复苏。
水主智慧、流动,象征洞察与清明,钟馗作为“判官”,其“明辨是非”的职能与水的“澄澈”特性直接对应,传统戏曲中,钟馗常以“水判”形象出现——面色黝黑如水影,双目如炬,能照见鬼魅的“阴气”;民间传说中,钟馗能“通幽冥”,正是借水的“流动无碍”,穿梭于阴阳两界,端午“饮雄黄酒”(属水)的习俗,常与悬挂钟馗像结合,寓意以“水之清明”涤荡邪秽,使人神共安。
火主光明、温暖,象征正义与驱邪,钟馗信仰中,“火”是最直接的驱邪力量:端午时节,民间有“焚钟馗像”的习俗(将旧钟馗像焚烧,寓意送旧迎新,以火驱邪);部分地区“跳钟馗”表演中,演员手持火把,模拟钟馗“以火烧鬼”的场景,钟馗本身“红面虬髯”的形象,亦与火的“炽热”呼应——红色属火,象征正气;虬髯如火,彰显威严,火的“升腾”特性还寓意“阳气上升”,与钟馗“扶正祛邪”的职能结合,形成“火克金(邪)→土生金(正)”的五行循环,强化信仰的系统性。
土主厚重、包容,象征根基与承载,钟馗作为“地方保护神”,其信仰扎根于民间,正是“土”特性的体现——如土地般承载百姓的祈愿,护佑一方安宁,传统庙宇中,钟馗像常供奉于“后土殿”旁,或与“土地神”并列,寓意“土神共治”;民间“安钟馗神位”的习俗,需取“本地黄土”垫于神位下,象征“以土为基,神灵永驻”,土的“生化”特性还关联钟馗的“赐福”职能——土生金(财富),故钟馗也被视为“招财神”之一,商人供奉钟馗,祈借“土之厚重”招财纳福。
“馗五行”并非简单元素的堆砌,而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关系,构建了钟馗神性的完整逻辑:
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,使钟馗的神性职能既能“单点突破”(如金剑斩妖),又能“系统联动”(五行协同驱邪),体现了古人“整体性思维”在信仰实践中的应用。
在当代社会,“馗五行”的解读为钟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,它将传统五行学说与民间信仰结合,为钟馗形象提供了系统性的学术阐释,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;五行所象征的“刚毅、生发、智慧、光明、包容”等精神,与当代社会倡导的“正义、创新、理性、和谐、担当”价值观相契合,使钟馗从“驱邪之神”升华为“精神图腾”,成为激励人们面对困难、坚守正气的文化符号。
Q1:钟馗信仰中的“五行”与道教五行观有何关联?
A:钟馗信仰中的“五行”与道教五行观同源但异形,道教五行观(金木水火土)是宇宙构成与修炼的理论基础,强调“五行相生相克”的平衡;而“馗五行”则是将五行属性与钟馗的具体职能(如金剑、火驱邪)结合,形成“以五行为工具,行驱邪之职”的实践体系,简单说,道教五行是“哲学理论”,馗五行是“信仰应用”,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框架,后者是前者的民俗化体现。
Q2:为什么民间常说“钟馗五行俱全,能镇百邪”?
A:这一说法源于“五行相生相克”的逻辑,邪祟的性质往往对应某一行的“过亢”或“缺失”(如阴湿邪气属土,刚暴邪气属金),而钟馗因“五行俱全”,既能以“金”破邪之刚硬,以“火”驱邪之阴霾,又能以“水”辨邪之本质,以“木”生正气之生机,以“土”载正气之根基,五行协同,形成“全方位镇邪”体系,故民间认为其“能镇百邪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