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行学说源自中国古代哲学,是古人认识世界、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系统方法论,其核心认为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构成了宇宙万物,中医学将五行理论引入对人体生理、病理及疾病的认识,形成了“人与天地相参”的整体观,认为人体脏腑、组织、官窍的功能活动及相互关系,均与五行的特性及生克制化规律密切相关。
中医以五行的特性类比人体脏腑、组织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,建立了系统的对应体系,具体如下表所示:
五行 | 五脏 | 六腑 | 官窍 | 五体 | 五志 | 五季 | 五方 | 五味 | 五色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木 | 肝 | 胆 | 目 | 筋 | 怒 | 春 | 东 | 酸 | 青 |
火 | 心 | 小肠 | 舌 | 脉 | 喜 | 夏 | 南 | 苦 | 赤 |
土 | 脾 | 胃 | 口 | 肉 | 思 | 长夏 | 中 | 甘 | 黄 |
金 | 肺 | 大肠 | 鼻 | 皮 | 悲 | 秋 | 西 | 辛 | 白 |
水 | 肾 | 膀胱 | 耳 | 骨 | 恐 | 冬 | 北 | 咸 | 黑 |
木性生发、条达,肝喜调达而恶抑郁,具有疏泄全身气机、促进消化吸收、调畅情志的作用,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则气机通畅,心情舒畅,消化良好;若肝失疏泄(如肝气郁结),可见情绪抑郁、胸闷叹息、胁肋胀痛,甚至影响脾胃功能(“肝木克脾土”),出现腹胀、腹泻等,肝开窍于目,其华在爪,故肝血不足时,易出现眼睛干涩、视力模糊,或指甲脆薄、易断裂。
火性温热、向上,心阳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,心主血脉则推动血液运行以濡养脏腑组织,心藏神则主宰人的精神、意识和思维活动,心火旺盛则面色红润、精神振奋;若心火亢盛(如心火上炎),可见心烦失眠、口舌生疮、小便短赤;心气虚则面色苍白、心悸乏力,心开窍于舌,故心的功能异常时,舌质常出现变化(如舌红、舌淡)。
土性承载、生化,脾主运化水谷精微,将饮食转化为气血津液,并输布全身,同时运化水湿,防止水液内停;脾统血则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,防止出血,脾为“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”,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、肌肉丰满;若脾虚运化失职,则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,或水湿内停(水肿、痰饮),脾不统血则便血、崩漏,脾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,脾气虚者常口唇淡白、食欲减退。
金性沉降、肃杀,肺主气司呼吸,吸入清气、呼出浊气,是气体交换的场所;肺朝百脉,辅助心推动血液运行;肺主宣发肃降,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,同时通调水道,促进水液代谢,肺气宣降正常则呼吸通畅、皮肤润泽;若肺气不宣(如外感风寒),可见鼻塞、咳嗽、胸闷;肺气肃降失职,则喘咳、气逆,肺开窍于鼻,故肺的疾病常表现为鼻塞、流涕、嗅觉异常。
水性闭藏、滋润,肾藏精(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),主生长发育与生殖,是“先天之本”;肾主水,调节全身水液代谢;肾纳气,帮助呼吸保持深度;肾主骨生髓,其华在发,且开窍于耳及二阴,肾精充足则生长发育正常、骨骼强健、头发乌黑;若肾精亏虚(如肾阴虚、肾阳虚),则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脱发、早衰,或水液代谢障碍(水肿、尿频),肾开窍于耳,故肾虚者常出现耳鸣、听力下降。
五行之间存在着“相生”和“相克”的动态关系,二者相互制约、相互促进,维持人体脏腑功能的平衡,若生克关系失调,则会导致疾病发生。
相生即五行之间相互滋生、促进,顺序为: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,对应到人体,即肝木生心火(肝血滋养心神)、心火生脾土(心阳温运脾土)、脾土生肺金(脾精化生肺气)、肺金生肾水(肺津滋养肾精)、肾水生肝木(肾精涵养肝血),肾水不足(肾阴亏虚)无法滋养肝木,导致肝阳上亢,出现头晕目眩、急躁易怒等“水不涵木”之证。
相克即五行之间相互制约、抑制,顺序为:木克土、土克水、水克火、火克金、金克木,对应到人体,即肝木克脾土(肝的疏泄功能调节脾胃消化)、脾土克肾水(脾运化水湿防止水湿泛滥)、肾水克心火(肾阴制约心火亢盛)、心火克肺金(心阳温煦肺气防止肺寒)、肺金克肝木(肺气肃降抑制肝阳上亢),肝气过旺(肝木太过)会过度克制脾土,导致脾胃功能失常,出现“肝木乘土”之证,表现为胁痛、腹胀、泄泻。
五行失衡主要包括“相乘”(相克太过)和“相侮”(反向克制,又称“反克”),肾水虚弱时,无力制约心火,导致心火亢盛,出现心烦失眠、口舌生疮等“水不济火”证(相侮);或肝木过旺,过度克制脾土,导致脾虚(相乘),调理时需根据五行生克规律,实则泻其子、虚则补其母,或直接抑制过亢、扶助虚弱,如肝火亢盛者清肝泻火(实则泻其子,心为肝子,可清心火),肾阴不足者滋补肾阴(虚则补其母,肝为肾子,可滋肝血以补肾阴)。
五行学说指导人们通过顺应自然、调节饮食、情志及作息来维持身体平衡,具体包括:
问:五行理论中,“四季调神”如何具体指导日常作息?
答:“四季调神”是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的顺应季节调节情志与作息的方法:春季(属木)万物生发,应“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”,舒展形体,使肝气调达,避免闭门不出;夏季(属火)阳气旺盛,应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,适当活动,但需避免烈日暴晒,防止心火过亢;长夏(属土)湿气重,应“夜卧早起,缓步慢走”,饮食清淡,防湿困脾土;秋季(属金)阳气收敛,应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,避免过度悲伤,使肺气清肃;冬季(属水)阳气潜藏,应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,注意保暖,减少剧烈运动,以养肾藏精。
问:如何通过五行“相生”理论调理脾胃虚弱?
答:脾胃属土,根据“相生”规律,土生金(脾为肺母,肺为脾子),金生水(肺为肾母,肾为肺子),故调理脾胃虚弱需兼顾“母病及子”和“子病及母”:①虚则补其母:脾土虚弱可补肺金(母),因肺气足能助脾运化,可食用百合、银耳、山药等补肺健脾之品,或按摩肺经穴位(如太渊穴);②培土生金:若肺气虚弱导致脾虚(子病及母),需先补脾土,如食用小米、南瓜、茯苓等健脾,同时艾灸足三里穴(强壮脾胃);③防止肾水反克:肾阳不足时水湿泛滥克脾土,需温补肾阳(如肉桂、生姜),使肾水正常滋养脾土,避免寒湿困脾,综合调理需结合饮食、穴位及情志,避免思虑过度伤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