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子作为中国传统面食之一,历史悠久,早在三国时期便有记载,历经千年演变,已发展出数百种各具特色的品种,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在包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——有的讲究皮薄馅足,有的注重汤汁鲜美,有的偏爱造型别致,有的则追求创新口味,以下从地域特色、馅料分类、皮料工艺三个维度,详细梳理各种包子的名字及特点,并辅以表格呈现,让你全面了解包子的“家族图谱”。

按地域特色分类:一方水土养一方“包”
中国幅员辽阔,各地因气候、物产、饮食习惯不同,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包子,成为地方饮食文化的名片。
北方包子:扎实厚重,咸鲜为主
北方气候寒冷,人们喜食热量高的面食,包子多以发面为主,馅料扎实,分量十足。
- 天津狗不理包子:天津名吃,始创于1858年,以“褶花均匀、皮薄馅大、香而不腻”闻名,传统猪肉馅加入葱姜高汤,18个褶手工捏制,曾为贡品。
- 西安灌汤包:区别于小笼包,西安灌汤包个头较大,皮韧馅嫩,汤汁以牛骨髓油熬制,咬开先喝汤,再食肉,配以香醋解腻。
- 东北酸菜包:东北冬季 staple 食物,酸菜切丝挤干水分,搭配猪肉末、粉条,酸香开胃,发面皮松软,常作为家庭早餐或冬季暖食。
- 河南灌汤包:开封、郑州等地常见,分“有糖型”和“无糖型”,前者皮为半发面,加入白糖,口感微甜;后者为传统发面,馅料用羊肉或猪肉,汤汁清鲜。
- 山东杠子头火烧:原名“缸子头火烧”,因形似人头、用杠子压面得名,实为厚皮无馅的“空心包子”,后发展出猪肉、韭菜等馅料,外酥内软,耐储存。
南方包子:精致小巧,甜咸兼具
南方气候温润,食材丰富,包子造型小巧,注重口感层次,甜咸口味并存。

- 上海生煎包:上海特色,半发面皮,底部煎至金黄脆壳,馅料为猪肉皮冻,咬开汤汁四溢,撒上芝麻和葱花,咸香带微辣。
- 南京小笼包:与上海小笼不同,南京小笼皮更薄,褶子多达20个以上,馅料以猪肉加皮冻为主,汤汁清亮,配镇江香醋和姜丝。
- 广东叉烧包:广式早茶经典,用老面发酵,皮松软如棉,馅料为叉烧肉(加梅酱调味),甜咸交织,常与虾饺、烧卖搭配。
- 杭州小笼包:又称“南翔小笼”(源于上海嘉定,杭州改良版),个头比南京小笼更小,皮薄透光,馅料用鸡胸肉和虾仁,汤汁清淡鲜美。
- 成都韩包子:百年老字号,以“皮薄馅丰、松化鲜美”著称,馅料为猪肉加荸荠(增加脆感),微辣带麻,配红油蘸碟更具川味。
西南、西北及其他地区:风味独特,融合创新
- 重庆山城小汤圆包:创新品种,小汤圆皮包裹黑芝麻馅,外层用包子皮包裹,煎或蒸制,外糯内甜,兼具汤圆与包子口感。
- 云南鲜花饼:虽属酥皮点心,但广义上可归为“花式包”,以云南食用玫瑰为馅,酥皮层次分明,甜而不腻,是云南伴手礼首选。
- 新疆烤包子:维吾尔族特色,用死面皮包裹羊肉洋葱馅,放入馕坑烤制,外皮金黄酥脆,馅料孜然味浓郁,常搭配奶茶食用。
- 福建菜包:用烫面皮包裹包菜、胡萝卜、豆腐干等素馅,捏成三角形,蒸制后皮Q馅香,是闽南地区传统小吃。
表1:地域特色包子代表
包子名称 |
产地 |
主要特点 |
狗不理包子 |
天津 |
18个褶,皮薄馅大,猪肉馅加葱姜高汤,香而不腻 |
上海生煎包 |
上海 |
底部脆,半发面,猪肉皮冻馅,撒芝麻葱花 |
广东叉烧包 |
广东 |
老面发酵,皮松软,叉烧肉加梅酱,甜咸交织 |
西安灌汤包 |
西安 |
个头大,皮韧,牛骨髓油汤汁,配香醋 |
东北酸菜包 |
东北 |
酸菜猪肉粉条馅,酸香开胃,发面皮松软 |
按馅料分类:百般滋味尽在一“馅”
馅料是包子的灵魂,从传统的“四喜”(福、禄、寿、喜)到创新的“网红”口味,馅料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食材的极致探索。
肉类馅:经典百搭,受众最广
- 猪肉馅:基础中的基础,细分“纯瘦”“肥瘦三七开”“五花肉”等,搭配白菜、香菇、大葱、梅干菜等,衍生出白菜猪肉包、香菇猪肉包、梅干菜肉包等。
- 牛肉馅:多见于北方和清真风味,如牛肉芹菜包(芹菜解腻)、牛肉洋葱包(洋葱增香),内蒙古地区还有“牛肉莜麦面包”,粗粮与肉类结合。
- 羊肉馅:以北方为主,羊肉胡萝卜包(胡萝卜去膻)、羊肉香菜包(香菜提香),新疆烤包子则是羊肉洋葱馅,烤制后风味更浓郁。
- 鸡肉馅:清淡健康,常见香菇鸡肉包、鸡肉荠菜包、鸡肉玉米包,适合老人和儿童,广式早茶中的“鸡包翅”更是高端品种(加入鱼翅)。
素菜馅:清爽解腻,春日首选
- 三鲜素包:香菇、木耳、鸡蛋“三鲜”组合,加少许香油,口感丰富,北方常见。
- 韭菜鸡蛋包:国民素馅,韭菜切碎炒熟,加鸡蛋末,鲜香多汁,春季韭菜最嫩时最佳。
- 萝卜丝虾皮包:沿海地区特色,白萝卜丝挤干水分,加虾皮提鲜,清淡爽口,江南地区冬季流行。
- 茄子土豆包:西北地区家常馅,茄子蒸熟压泥,土豆丁炒软,混合后加五香粉,软糯入味。
甜口馅:老少咸宜,节庆必备
- 豆沙包:最传统甜包,红豆沙或绿豆沙,分“粗沙”(带豆皮)和“细沙”(过滤去皮),北方常加白糖,广式则用“豆沙馅”(更细腻)。
- 芝麻糖包:黑芝麻或白芝麻炒熟,加白糖、面粉(防流心),捏成圆形,咬开芝麻香四溢,山东、河南地区常见。
- 奶黄包:广式经典,咸蛋黄加黄油、奶粉、糖制成馅,皮为烫面,蒸制后奶香浓郁,流心款更是网红爆款。
- 桂花糖包:秋季应季,干桂花与白糖、坚果碎(核桃、花生)混合,清香甘甜,江南地区“桂花酒酿饼”类似做法。
创新馅料:跨界融合,猎奇新潮
- 螺蛳粉包:近年网红,将螺蛳粉的酸笋、腐竹、花生碎等包入包子,搭配酸辣汤底,酸辣开胃,年轻人追捧。
- 榴莲包:东南亚风味,用榴莲果肉作馅,甜中带臭,口感绵密,广东、上海等地甜品店常见。
- 麻辣小龙虾包:跨界“海鲜+川味”,小龙虾肉加麻辣调料,包入发面皮,一口爆汁,夜市摊常见。
- 酸菜鱼包:川菜改良,将酸菜鱼的鱼片、酸菜包入包子,汤汁微辣酸爽,创新融合代表。
表2:馅料分类代表包子
馅料类型 |
代表包子 |
主要食材 |
猪肉馅 |
梅干菜肉包 |
五花肉、梅干菜、生抽、糖 |
牛肉馅 |
牛肉芹菜包 |
牛肉末、芹菜、洋葱、五香粉 |
素菜馅 |
韭菜鸡蛋包 |
韭菜、鸡蛋、粉丝、香油 |
甜口馅 |
奶黄包(流心) |
咸蛋黄、黄油、奶粉、糖 |
创新馅 |
螺蛳粉包 |
酸笋、腐竹、花生碎、螺蛳汤底 |
按皮料与工艺分类:皮之存在,馅之所依
包子皮是承载馅料的“容器”,不同皮料和工艺决定了包子的口感、形态和保存方式。
发面皮:松软蓬松,最常见
- 全发面皮:用酵母发酵2-3小时,体积膨胀至2倍,口感松软有弹性,大部分包子(如肉包、菜包)采用此皮。
- 半发面皮:发酵时间较短(1小时左右),加少许白糖,口感介于发面和死面之间,有韧性,如生煎包、天津素包。
烫面皮:柔软黏糯,适合冷食
- 用沸水和面,面粉糊化后形成黏性,冷却后皮更柔软,如上海南翔小笼包(烫面+半发面)、广东水晶包(澄粉烫面,透明晶莹)。
死面皮:筋道耐嚼,适合烤制/煎制
- 不经发酵,直接用冷水和面,口感筋道,适合高温烹饪,如新疆烤包子、山东煎包(死面皮煎至底部焦脆)。
酥皮:层次丰富,点心化
- 类似中式起酥,用油酥面包裹馅料,烤制后分层,如叉烧包(广式酥皮)、鲜花饼(酥皮+玫瑰馅),口感酥脆,更像“点心化包子”。
花式工艺:造型为魂,颜值即正义
- 提褶包:小笼包、天津包子的传统工艺,褶子均匀(12-18个),捏褶时收口紧实,防止汤汁漏出。
- 秋叶包:将包子皮捏成秋叶形状,用菠菜汁染绿色叶脉,馅料用香菇、胡萝卜等,造型逼真,宴席常见。
- 刺猬包:面团捏成刺猬形状,用黑芝麻做眼睛,表面剪出“刺”,多为豆沙或红薯馅,儿童喜爱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包子的褶子数量有讲究吗?为什么有的包子褶多,有的褶少?
A:包子褶的数量确实有讲究,主要与地域习俗、馅料类型和工艺传统相关,天津狗不理包子讲究“18个褶”,象征“十八罗汉”,且褶子越多越均匀,越显师傅手艺;小笼包(如南京小笼)褶子可达20个以上,目的是让皮薄馅足,汤汁不易漏出;而广式叉烧包、肉包等一般褶子较少(6-10个),甚至“光面无褶”,因为其更注重馅料本身的甜咸口感,褶子多少不影响风味,死面皮(如烤包子)因筋道较强,不易捏褶,通常造型简单;发面皮柔软易塑,适合多褶工艺。

Q2:为什么有的包子是甜口,有的是咸口?这和地域文化有关吗?
A:是的,包子甜咸口味的差异与地域气候、物产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,北方气候寒冷,人们需要高热量食物,咸口包子(如猪肉大葱、牛肉芹菜)能提供饱腹感和盐分;南方气候湿热,食材丰富,甜口包子(如豆沙包、奶黄包)能清热解腻,且盛产甘蔗、糯米等制糖原料,甜食文化深厚,广东作为“糖朝”,早茶中的叉烧包、奶黄包多为甜口;而四川、湖南等地因潮湿,人们喜辣,咸鲜微辣的包子(如韩包子、麻辣小龙虾包)更受欢迎,历史迁徙也带来了口味融合,如上海生煎包本是咸口,却受南方甜食影响,部分品种会加少量糖提鲜,形成“咸甜交织”的独特风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