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行与络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两个核心且相互关联的概念,二者共同构成了阐释人体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及疾病防治的重要框架,五行即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古人以五者的特性类比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;络则指经络系统中络脉部分,是经脉的分支,广泛分布于脏腑体表,具有联络沟通、运行气血、濡养周身的作用,五行与络的结合,既体现了中医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思想,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。
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认识自然和生命的方法论,其核心在于“五行的特性”与“五行的生克制化”,木性曲直,具有生长、升发、条达的特性,对应人体肝脏,主疏泄、调畅气机;火性炎上,具有温热、升腾的特性,对应心脏,主血脉、藏神;土性敦厚,具有生化、承载的特性,对应脾脏,主运化、统血;金性清肃,具有收敛、沉降的特性,对应肺脏,主气、司呼吸;水性润下,具有寒凉、闭藏的特性,对应肾脏,主藏精、主水,五行之间通过“相生”(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)和“相克”(木克土、土克水、水克火、火克金、金克木)维持动态平衡,共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。
络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包括“十五络脉”“孙络”“浮络”等,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与任脉、督脉各分出一支,加上脾之大络,共十五条,其主要功能是“表里两经相联络”,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的气血沟通;孙络是络脉最细小的分支,遍布脏腑体表,负责“渗灌气血”,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处;浮络是浮行于体表的络脉,反映气血的盛衰,络脉以“通”为用,只有络脉通畅,气血才能正常运行,濡养脏腑组织;若络脉瘀滞,则会导致气血运行障碍,引发各种疾病。
五行与络的结合,主要体现在“脏腑-经络-五行”的对应体系中,每一脏腑所属的经络,其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均受五行属性的制约,而络脉则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具体通道,以下为五脏、五行、经络及主要功能的对应关系(见表1)。
表1 五脏、五行、经络及功能对应表
脏腑 | 五行 | 对应经络 | 主要生理功能 | 常见病理表现(络脉瘀滞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肝 | 木 | 足厥阴肝经 | 疏泄气机,藏血,调畅情志 | 胁肋胀痛,月经不调,肢体麻木 |
心 | 火 | 手少阴心经 | 主血脉,藏神,温煦脏腑 | 心悸,失眠,舌体瘀斑 |
脾 | 土 | 足太阴脾经 | 运化水谷,统摄血液,主肌肉 | 腹胀腹泻,疲乏无力,皮下出血 |
肺 | 金 | 手太阴肺经 | 主气司呼吸,通调水道 | 咳喘,胸闷,皮肤干燥 |
肾 | 水 | 足少阴肾经 | 藏精,主水,纳气 | 腰膝酸软,水肿,耳鸣 |
五行相生相克规律,通过经络络脉的联络作用实现生理功能的协同,肝属木,心属火,肝经与心经通过经别、别络相互沟通,体现“木生火”的生理关系——肝藏血,心主血脉,肝血可上济心神,维持心神的安宁;若肝血不足(水不生木?此处应为木生火,肝血不足则心血亦虚),心络失养,可出现心悸、失眠等症,又如脾属土,肺属金,脾经与肺经通过“脾之大络”联络,体现“土生金”的关系——脾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,助肺主气;若脾虚不运(土不生金),肺络失养,则易出现咳喘、气短等肺气虚症状,五行相克则通过经络络脉的制约作用维持平衡,如肝木克脾土,肝经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,防止脾土壅滞;若肝气郁结(木气过旺),横逆犯脾,导致脾络瘀滞,则出现“肝脾不和”之腹胀、腹痛。
疾病的传变亦遵循五行规律,并通过络脉变化体现,肝病(木)可传脾(木克土),若肝气郁结,疏泄失常,导致脾经络脉瘀滞,出现“肝郁脾虚”之胁肋胀痛、便溏;脾病(土)可传肾(土克水),若脾虚运化失职,水湿内停,肾络瘀阻,出现水肿、小便不利等“脾肾阳虚”症状,反之,母子经之间亦存在传变,如心病(火)可传肝(火生木),心火亢盛可下引肝火,导致肝经火旺,出现头痛、目赤、烦躁等症;肾病(水)可传肺(水克金),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肺脏,导致肺络寒凝,出现“肾不纳气”之喘促、动则加重,临床可通过络脉的“望诊”(如舌下络脉曲张、皮肤络脉色变)判断五行传变,例如舌下络脉紫暗迂曲多为血瘀,若兼见胁肋胀痛,多为肝(木)络瘀滞;若兼见面色㿠白、气短,多为肺(金)络失养。
在治疗上,五行经络理论强调“实则泻其子,虚则补其母”,通过调理络脉恢复五行平衡,肝火亢盛(木生火,心为肝子)导致心络瘀热,出现心烦、口苦,可清心泻火(泻子)配合疏肝解郁(治本),取心经荥穴少府(属火)、肝经原穴太冲(属木);脾虚湿盛(土不生金,肺为脾子)导致肺络失宣,出现咳痰、气短,可健脾益气(补母)配合宣肺化痰(治标),取脾经经穴商丘(属金)、肺经络穴列缺(属金),络脉瘀滞是多种疾病的核心病机,临床常采用“通络法”,如辛温通络(细辛、桂枝)治疗寒凝肝络之腹痛,活血化瘀通络(丹参、赤芍)治疗心血瘀阻之胸痹,益气健脾通络(黄芪、党参)治疗脾虚络滞之肢体乏力。
现代研究表明,经络络脉与血液循环、神经-内分泌-免疫网络等存在密切关联,五行理论则体现了人体系统的整体调控规律,肝主疏泄的功能与神经系统的调节、情绪管理相关,心主血脉与心血管功能对应,脾主运化与消化吸收系统相关,肺主气与呼吸功能、免疫功能相关,肾主藏精与生殖、遗传、代谢相关,络脉的“通”则对应现代医学的微循环通畅、细胞营养代谢正常,五行经络理论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桥梁,指导从多系统、多靶点调节人体功能,如治疗慢性肝病(肝络瘀阻)时,在疏肝理气的同时,兼顾健脾(防木克土)、补肾(滋水涵木),可提高临床疗效。
Q1:五行中的“相生相克”如何通过经络络脉影响人体健康?
A1:五行的“相生相克”是脏腑经络功能协同与制约的体现,相生如“木生火”,肝经(木)通过络脉将肝血上输于心经(火),心络得养则神志安宁;若肝血不足(水不生木?此处应为木生火,肝血不足则心血虚),心络失养,可致心悸失眠,相克如“木克土”,肝经(木)可调节脾经(土)运化,防止脾土壅滞;若肝气郁结(木气过旺),横逆犯脾,导致脾络瘀滞,则出现腹胀、腹泻,反之,若脾土虚弱(土不制水),肾络(水)失于固摄,可致水肿、尿频,五行生克失衡会导致经络络脉气血运行障碍,引发疾病;调理经络、恢复气血通畅,可纠正五行失衡,维护健康。
Q2:如何通过观察络脉变化判断五行脏腑的病变?
A2:络脉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,通过望络脉可判断五行脏腑病变,舌下络脉曲张、色紫暗,多为血瘀,若兼见胁肋胀痛、急躁易怒,为肝(木)络瘀滞;若兼见心悸、胸闷,为心(火)络瘀阻,面部浮络色淡白,多为气虚,若兼见气短、乏力,为肺(金)络失养;色晦暗多为血虚,若兼见腰膝酸软、耳鸣,为肾(水)络亏虚,手足部络脉色青、暴露,多为寒凝或气滞,若兼见腹痛、遇寒加重,为寒凝脾(土)络;若兼见关节冷痛、畏寒,为寒凝肝(木)络,络脉的形态(如迂曲、结节)与颜色(红、紫、青)结合五行属性,可综合判断脏腑虚实、寒热及气血盛衰,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。